法國電影《小鎮醫生》中的尚皮耶醫師,隻身在偏鄉服務了三十多年,是當地居民的唯一依靠;然而,逐漸老去、屆齡退休的他被診斷出重症,不得不考慮放下長期背負的使命與責任。這時,問題來了——該去哪找下一位願意到此執業、久待的醫生?又該如何建立居民與新醫生之間的信任感?
電影中的故事,實則是世界各地偏鄉的醫病日常,台灣當然也不例外。如今,與高雄西子灣美景依傍的中山大學,以創校者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出發設立後醫系,準備招收第一批、共23位大學畢業的後醫系公費學生,並以強大的後勤支援系統,著手改善偏鄉醫師因孤立無援、職涯發展中斷等種種因素難以長期留任的現況,實現醫療無偏鄉的未來願景。
南北落差、人才斷層,成創系起心動念
大約四年前,高雄榮總考慮在屏東設院,與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聊及此事,資源盤點之際,才發現南部醫療人才面臨短缺。「想要設立醫院,也需要先培育醫生,那時才發現南部的醫療資源確實是比較弱,加上很多南部培育的學生也都跑到北部去了。我們才有這樣的起心動念,應該要推動設立醫學院。」校長鄭英耀回憶,作為南部重要的國立綜合型大學,中山大學責無旁貸。
「在思考設立醫學院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現代的醫學教育是跨領域、期能夠培養結合各種專業的。因此便鎖定學士後醫學系來做我們的基礎。」真正著手進行規劃後,鄭英耀發現除了南北落差外,偏鄉醫療也是一個大問題,「台灣現在的偏鄉醫生,整體已經面臨屆齡退休的問題,有非常大的人才斷層,再不改善,未來偏鄉的醫療資源會更薄弱。」偏鄉醫生數量與留任率一直是大問題,多數被派至偏鄉的公費醫生,服務屆滿就會馬上請調回都市。
副校長蔡秀芬點出問題,「我們一直在思考,他們遇到哪些困境?第一點,他們在偏鄉是孤立的;第二點,醫生也需要有家庭、有生涯,但這些在偏鄉很難兼顧,離開也是自然。」為了解決這些困境,中山大想出以醫學中心聘請公費醫師,再外派至偏鄉的作法,「可以想像成,醫學中心是公費醫師的母醫院,即使被外派,還是可以在醫學中心升遷,可以進修增能;當遇到問題時,隨時回到醫學中心,都有資源能夠協助解決。」中山大學希望提升偏鄉醫生的留任意願,讓他們享受與都市醫生有相同的資源,並不再感到孤單。
中山後醫系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將經歷100小時的醫療志工服務、2.5個月的偏鄉社區實習,實際體驗在偏鄉當醫生的生活,提早了解社區生態與各種可能遇到的狀況。副校長蔡秀芬說,「他們進入偏鄉,不只是醫療而已,了解當地文化以及疾病的特徵,也可以作為研究的主題,這樣他的生涯發展也顧到了。」因此,後醫系的學習中,也特別重視公共衛生與大數據生物資訊分析,讓學生能有厚實的研究能力,未來除了行醫,也能針對自己服務的區域提出更全面的醫療提升計畫。
深耕多年的能量,蓄勢待發
挽起袖子改善醫療資源落差,中山大學看似新手,實則耕耘已久。校長鄭英耀說明,過往雖然沒有正式成立醫學院,但中山大學對醫療的投注並不少,設有生物醫學、醫學科技、生技醫藥、精準醫學四個與醫學相關的研究所及植物及動物學臨床醫學科學博士學位學程,並與高雄各家醫院合聘、超過200位的臨床醫師任教。創校至今以培育超過300位的臨床醫師校友。
另外,中山大學在全球頂尖學術指標查詢—ESI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22個專業領域中,包含「臨床醫學」、「化學」、「藥理學與毒藥學」、「植物及動物學」等領域,論文被引用次數皆達全球前1%;十年來中山大與高醫大共同成立的「攻頂大學聯盟」,累計合作發表論文數達2400篇,成果斐然,也讓人看見中山大學在醫學領域中蓄勢待發的能量。
理學院院長兼後醫系系主任吳明忠補充,中山作為綜合型大學,與一般醫學大學本質及資源上有很大的不同。在這裡,醫學生能針對有興趣的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比方說我們電機系在做雷達偵測,應用到人體上,可以隨時掌握病人的呼吸、心跳,未來應能對長照有所幫助;化學系在研究PM2.5如何進入人體導致傷害,那反過來就能設計藥物來做治療。甚至在管理學院,有醫療政策跟管理的課程等等,這些都是一般醫學大學比較少有的資源。」
史懷哲精神,織成一張溫柔的網
在多年努力下,中山已然累積了不容小覷的硬實力,校長鄭英耀感性提及創校人孫中山先生的精神與校訓,「中山先生本來就是行醫人,相信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校訓下,一定也是以醫者的角度出發,我們希望能找到符合這些內涵的學生,當醫生不能只是功課好而已。」他說,理想中的後醫系學生,必須具備史懷哲精神,除了跨領域能力,也要時刻將「尊重生命」的原則放在心中。
「我是想要活下去的生命,與許多也想活下去的生命一起存活。」——史懷哲
想進中山後醫系,光是面試就要經歷七個關卡、共二十多位教授的檢視。院長吳明忠笑說,這不是刻意為難,只是非常希望能夠找到對的學生;副校長蔡秀芬則說,篩選時,會希望找出自主學習力夠強的人才、與高中畢業靠考試考上醫學系的學生有所區別,「高中升學和讀完大學後的心態完全不一樣,他們應該更清楚自己要什麼。自主學習的動機強,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好醫生,包括遇到不明症狀時,能去進行研究而非置之不理;以及懂得與其他人團隊合作、彼此協助,這種成熟的人格特質,會反映在未來對待病人的方式上。」對的人,對的養成,對的支持系統。中山後醫系才剛起步,我們卻已能想像,他們以這張一針一線織起的網,溫柔接住更多醫者及病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