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OPPO進入台灣市場,從5位員工發展到如今的150多人。總經理劉金回憶起草創時期的艱辛,強調產品力、通路力和人才儲備是成功的關鍵。未來,OPPO將繼續推動創新,特別是在AI在手機上的應用。
「十年之前,我不認識你,你不屬於我,我們還是一樣,陪在一個陌生人左右…」歌手陳奕迅的《十年》娓娓唱出回憶與成長的深刻,對OPPO台灣總經理劉金來說,OPPO進入台灣市場的這十年,有溫暖也有苦澀,感受到時間的力量與某些情感的既美好又複雜,一如部分的歌詞。
2014年,OPPO跨過台灣海峽進入台灣市場,其實有著宏大的企圖心:以台灣做為國際布局的第一站。劉金特地從深圳飛來台北赴任,猶然記得草創時期僅5位員工,與迄今超過150名員工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後又受總部調派至俄羅斯、印度等地開拓市場,2022年再度歸來,懷抱著豐富的海外經驗,準備在故地書寫新的篇章。
「那一年無論晴雨,我們身上都是隨時準備好業務同仁包,」回憶起當年,劉金仍津津樂道。特殊的一隻包裡,滿滿收納了Dummy機(假機樣品)、產品DM、抹布等,機動性地到店裡協助通路客戶,不只是把握合作機會,也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消費者。有一次征途來到高雄,入境隨俗,和同事一起騎著機車趕場拜訪客戶,由於過去生活經驗比較少騎機車,劉金赫然發現機車可以騎到時速80公里。
昔日的篳路藍縷,已悄然蛻變為今日的繁華景象。OPPO能在台灣穩定發展的原因,可歸結為「產品力」「通路力」和「組織人才力」三方面:
▊ 品牌必備:產品力
《手機王》總編輯張利安因為工作的關係,接觸到很多手機品牌,十年前採訪美國手機晶片大廠高通(Qualcomm)時,沒想到眾多高通的高層不約而同提到了一個品牌,就是OPPO:「這些高層也都強調OPPO的產品都特別不錯。」
OPPO的產品力,也令在Facebook上累積十餘萬高人氣,曾任職「電獺少女」的宇恩印象深刻──當年總會在計程車後座的螢幕上,看到「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的廣告,自此驚嘆於OPPO的超級閃充(SuperVOOC)。
再以OPPO在台灣的三大系列產品為例:Find系列是旗艦手機,Reno系列展現人像拍照性能,而A系列則有著親民的價位,皆重視科技力。無論是最早以「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的閃充技術、無挖孔全景螢幕等黑科技驚艷市場,抑或是近年的小摺疊Find N2 Flip,皆引起熱潮。
當AI狂潮席捲全球,2024年的夏天,OPPO也宣布將成為首個將生成式AI,導入全系列機款的手機品牌,並率先於Find N3 系列、Reno11 系列上更新。新機標榜是「AI人像專家」,具備「一鍵路人消除」功能,只需點擊按鈕就能自動辨識、消除路人或物件等,同時精準生成填補畫面。拍完合照後最令人扼腕的閉眼表情,也能智慧修復幫忙「點睛」。另外還內建AI錄音摘要、AI語音朗讀及文章摘要、AI文案生成、AI文件掃描等功能。
優秀的產品力,有助於銷售。劉金便指出一個有趣現象:隨著台灣市場對高階手機需求提升,OPPO高中低階產品的占比,已從1:5:4變化成2:5:3,三萬元以上的高階產品更於2023年成長近120%。
影/新機標榜是「AI人像專家」,具備「一鍵路人消除」功能。
▊ 品牌必備:通路力
OPPO進入台灣市場,不到五年時間手機品牌便攀升至市占前三,並持續穩居迄今,強大綿密接地氣的「地推部隊」居功厥偉。
注重通路的本土化,OPPO積極與在地的通訊行、經銷商合作。同時,通過舉辦各種線下活動、發布會及體驗會,以拉近OPPO與台灣消費者的距離。
像是進入台灣市場的第一年,劉金和團隊開拔到台北西門町、高雄瑞豐夜市等熱門商圈,在人來人往的夜市快閃跳舞做促銷。以總經理之尊親自到第一線了解市場,這位深圳人完全沒有架子,只是希望讓消費者在既有生活圈中自然接觸到OPPO。
南台灣最大的電信專業經銷商、高賢企業總經理謝世賢,對OPPO業務的認真也記憶猶新。一個非常炎熱的夏天,這位OPPO業務徒步從高雄火車站走到高賢總公司,拜訪謝世賢時滿頭大汗、滿臉笑容,看在謝世賢的眼裡不得不動容。
未來,OPPO還計畫開設15~20家3.0 Pro體驗店,重點布局六都、百貨商圈等,擴大品牌接觸點。
▊ 企業必備:人才儲備
近期,OPPO公布了一項人才結構數據:公司內年資五年以上的資深員工,比例竟高達半數以上,不僅彰顯了OPPO團隊的穩定性,也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OPPO台灣管理層中,3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占据了半壁江山,反映了OPPO對年輕人才的極度重視。
手機行業變化快速,OPPO深知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財富。劉金宣布將在未來5年內斥資千萬,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發展計畫。具體措施包括與台大、政大等知名學府合作,為高階主管提供EMBA等高端課程資源,此外還提供出國深造的機會,讓員工親身體驗不同文化,為公司帶來國際化的視角和思惟。
從夜市快閃到AI手機,OPPO在台灣的這十年,既是創新與變革的十年,也是品牌與用戶共同成長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