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11月初,《遠見》採訪團直搗ZARA西班牙總部、設計中心、製造工廠、物流中心、市區門市,上上下下訪問了各單位的員工,發現ZARA運作背後有許多創新概念,更揭示了一個新產銷時代的來臨。
分析起來,ZARA共有七個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1. 快!消費者必須立刻買(Buy it NOW)
ZARA明明是一家流行服飾店,但是她汰換商品的速度,好像台灣的便利商店。
ZARA到底有多快?首先,她一週送貨兩次;一週推出二次新品到店面。而一件衣服從開始設計、到店面上架的時間,最長不超過14天。一件衣服從上了物流車,到世界上64個國家任何一家店面的時間,必須在48小時內完成。
為了快速更新,ZARA一年共推出2萬件新設計衣服,等於一天就設計出70件新作品來,「我們其實是個創意工廠,」執行總裁海蘇斯(Jesús Echevarría)說,ZARA總部時時刻刻在想消費者要什麼,然後馬上生產,消費者看到後,不得不「立刻買」,因為再回頭找,同樣的東西不會再出現。
走進ZARA總部,白色主調性的1萬1000平方英尺的設計中心內,坐著300位年紀大多數在30歲以下的員工。
「這裡就是ZARA的心臟,」已經在ZARA服務超過17年的公關依莎貝爾(Isabel Catoria)帶領訪客一一巡視設計中心各個部門,看過了設計師們桌上堆滿了各種顏色的布料與大大小小的草圖後,到了另一區約20個員工圍成一圈的電腦區域,「每個員工管一部電腦,一部電腦就是代表一個區域的市場,所以這裡是聯合國。每天各門市都要回報銷售資料,這些市場經理就要分析哪些賣、哪些不賣,決定哪些增產、哪些下架。」
依莎貝爾進一步說明,「其實下個月要生產什麼,我們此刻都還不知道,一切都要依據市場情報。」但是一但決定要生產什麼,設計師做出設計,馬上連線到工廠,兩個禮拜後就會出現在各地的門市裡。
而為了達到快,一年前各式各樣的布料早就都採購好,擺在設計中心附近的倉庫裡,設計師一需要什麼布料,馬上可以調出來。ZARA可說把以前「Just in time」的即時有效生產,變成現在「Just in time」的即時行銷與流行。
2. 變!不重複生產同樣產品
ZARA不只快,而且還不斷變換口味,讓最怕撞衫的流行時尚追求者,大大放心。
《Newsweek》兩個多月前報導ZARA,就訪問到一位ZARA常客、馬德里34歲的建築師說,「買ZARA絕對不用怕走出去後跟別人穿得一模一樣。」
文章還引用一個在紐約第五街上擔任行政助理的25歲消費者說:「這裡的衣服時常變化,不像到GAP,每次去都看到同樣的衣服。」
在ZARA總部有一層樓是門市的模擬實驗室,所有外面的店面要怎樣裝潢、衣服如何擺設,都先在這裡決定,再統一形象到全世界門市去。
帶著訪客走到這一層時,依莎貝爾隨手抓了一件今年夏天很受歡迎的千鳥花紋襯衫說,「像這件很受歡迎,但是我們不會再生產一模一樣、同樣花色的襯衫,我們要做改變。例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千鳥造型,不同布料、不同顏色等,可以再根據消費者喜愛的原型,再變出多種設計。」
也因為ZARA常常換新貨,「說真的,有些顧客是天天都會進來看一看的,」拉克魯尼亞市區內一家ZARA店長說。
3. 不創造流行,但是掌握流行
許多時尚品牌都有一位大設計師當門面,每年推出兩季時裝秀,來引領全球時尚風潮。
但是ZARA的300人設計中心,沒有任何名見經傳的設計大師,也從來不舉辦時裝秀,更因為經常變換衣服款式,連衣服目錄都沒有。
「別的服飾品牌都是設計導向,ZARA是市場導向、生產導向,是因應市場變化來設計產品,」40歲出頭、從小就跟著媽媽一天到晚到ZARA買衣服,現在身上衣著也大都是ZARA男裝的拉克魯尼亞市都市計畫局長以西德羅(Isidro Frías Pinedo)觀察。
ZARA設計師不企圖創造流行,但卻必須掌握流行,因此他們經常旅行世界各地,看展覽、看東京、巴黎、紐約街頭流行些什麼,把這些流行融入ZARA設計裡。走一趟設計中心,常常發現牆角擺著大行李箱,「你看,這不知道又是誰要出國了,」帶隊參觀的依莎貝爾說。
4. 平價奢華,大膽跟LV、GUCCI做鄰居
從創立至今,ZARA從不花一毛錢做廣告。不管到哪一個都市,ZARA一定選在最繁華的大街上,與Louis Vuitton、GUCCI等名牌站在一起。
不管是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紐約的第五大街、東京的銀座或六本木,還是上海的恆隆廣場,都是ZARA的開店之處。
雖然搶占時尚大街,ZARA卻號稱要做到「人人負擔得起的時尚流行」(Fashion for everybody)。價位平均只有Louis Vuitton等品牌的1/10到1/5,卻成功營造奢華風。
大前研一《M型社會》一書中就指出,在日本ZARA店裡,其他高級品牌動輒5萬、6萬日圓一件的夾克,ZARA只要1萬日圓;其他名牌店一套10萬日圓的男士西服,ZARA只要3萬日圓。
走進位於拉克魯尼亞市區內最大的一家ZARA,不管任何時刻,永遠門庭若市。仔細翻閱每一個衣架上的價錢,上衣、褲子通常價位在10幾歐元到40歐元間(約500台幣到2000台幣間);冬天大衣從50歐元到100歐元不等(約2000台幣到4000台幣間)。最貴的衣服很少超過120歐元(5000台幣)。跟其他高價名牌品相比,的確便宜的令消費者動心。
5. 砸下重金擺飾櫥窗,靠店面打品牌形象
在ZARA的經營哲學裡,店面就是ZARA的一切。所有要跟消費者溝通的訊息,都呈現在店裡面的櫥窗、燈光、擺飾裡。從不花一毛錢登廣告的ZARA,就靠店面來營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我們把廣告經費都轉移到租最好地段與裝潢店面去了,」ZARA執行總裁海蘇斯說。
ZARA不只衣服更新速度快,店面也是經常改裝。總部地下一樓的試驗店,有25個櫥窗,讓總部內40位店面設計人員,隨時實驗最新的流行想法。
6. Near-Sourcing外包,快與流行才有利潤
在外包策略上,ZARA也顛覆了傳統。與其他早已外移到亞洲的同業很不相同。今日ZARA的生產重心50%以上仍放在西班牙總部附近,其他歐盟國家的生產占了兩成,在亞洲的生產不到三成。
在原料採購上,為了快速,ZARA只在西班牙、義大利與法國等鄰近三國採購布料,不在其他國家。
為什麼ZARA敢顛覆「Outsourcing」低成本外包模式,反而採取「Near-Sourcing」這種成本較高,但離西班牙總部較近的代工模式呢?
「我們思考的不是成本有多貴,而是利潤有多高?快速反應就是我們的利潤來源,這時候成本就不是第一考量,」海蘇斯說,在總部旁邊就還有11家工廠,外圍兩小時車程內的代工廠無數,雖然西班牙工資比大陸高很多,「但快最重要。」
為了快速,ZARA還有一件「壯舉」,所有衣服只要出口到歐洲以外,全部坐飛機,讓價值幾百元台幣的衣服,跟數萬元台幣的科技產品,一樣尊貴。
7. 做垂直整合模式的最後堅持者
三年前哈佛商學院以ZARA為個案研究,指出ZARA不管是營收成長比率、還是獲利率、以及國際化的速度,都比最主要競爭者GAP或H&M好10%以上。但有趣的是,ZARA的成功是因為她完全採取不同的策略模式,「當別人都說垂直整合已經是過去式時,ZARA卻是個例外。」
從採購、設計、生產、物流、再到店面,ZARA大都是自己來,全世界九成以上店面都是直營,只有少數市場太小或文化隔閡太大的市場,才找代理商。製造部分也只有縫製的工作外包到鄰近小工廠。「因為我們要快,我們認為一切自己來最快,溝通反應最立即,」對於為何成為垂直整合模式的最後堅持者,海蘇斯這樣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