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像在替台灣的風力發電開疆闢土,過程可說蓽路藍縷。誇張一些來說更像做義工,將風力發電的觀念傳達給官員及民眾,」英華威風力發電集團副總經理王雲怡說。
2000年時看到強調綠色能源的民進黨執政,德商英華威見時機成熟,決定來台投資設風力發電廠。
德國英華威於1996年成立,至2005年底已在全球開發興建超過250MW(百萬瓦)的風力發電場,總投資額超過新台幣120億,不僅在西班牙、巴西、土耳其等地設有風場,也在大陸、台灣設場,堪稱是大中華地區風力開發的領先者。
只是英華威到了台灣後發現,儘管是「綠色執政」,但法令層層限制、官員一知半解、環保緊密把關、民眾更誤解排斥,讓英華威苦等了整整五年,投資了30億台幣,遲至今年4月,苗栗風場運轉,才開始有第一筆幾百萬元的進帳。
雖然困難重重,王雲怡相信,台灣有高達九成以上能源需依賴進口,在缺乏自主資源的情況下,再生能源開發是台灣一條必走之路。
風力品質,寶島居全球前五名
看好台灣擁有全球前五名的風力品質,再加上只有2%、3%的自有能源比率,英華威來台投資後,竟也意外帶動一股台灣風力發電的投資潮。
近年來,自東北角沿著西部海岸線到桃園蘆竹、觀音海邊,再到新竹竹北及苗栗後龍沿海一帶,都可看到一座座以圓柱型塔筒,掛上三片長約50公尺葉片的大風車,矗立岸邊,緩緩轉動並發出低沉吼聲,這就是台灣發展再生能源最成功、最無污染的風力發電。
工研院新能源技術組風力與太陽能研究室主任顏文治表示,台灣西部沿海風力品質在全球名列前茅,預估有3000MW的潛力,相當於三座林口火力發電廠的發電量。
因此,不少國內外業者蠢蠢欲動,展開「搶地插旗」的動作。由於每根風車高達70公尺,考量到氣流干擾,每支間距必須達300公尺。加上住宅區、工業區及航空管制區等開發限制,西部沿海可用之地已不多,業者早已展開激烈的搶地大戰。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統計,目前有超過60座大風車正在申請中。其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進度最快的就屬英華威。台電也宣示擴大在澎湖地區設風場,台塑、日商新豐及金豐機械等,也都已搶搭此「順風車」。
空轉五年,今年正式運轉發電
「不過,風力發電在台灣仍是不及格,勉強只有50分,」王雲怡說,英華威在台灣空轉五年,今年才開始正式發電,對台灣推動風力發電感觸最深。
王雲怡說,在英華威尚未進來台灣時,台灣其實已有風機(風力發電機)在運轉,包括台電及台塑,分別在核一廠及麥寮豎立風機,但只限於試轉,並未營運出售電力。
「當時電業仍是特許行業,且沒有法令提到風力發電,因此官員不知該把風力發電放在哪裡,甚至不知如何界定規範,」她回憶,當時接觸官員所得到的反應是,「風力太貴,一度要5、6元,比核電及火力發電平均每度1.3元貴太多,不可能在台灣發展。」
但英華威不氣餒,持續推廣風力發電理念。英華威員工甚至到政府舉辦的「經發會」「產業會議」等會場門口「站壁」,發傳單推銷風力發電的理念。也一一拜訪立委及官員,尋求「再生能源法」的制定與支持。為了化解民眾的疑慮,英華威德籍董事長費佛樂也親自下鄉,與民眾鄉親座談溝通。整整六年的時間,今日始有小小成果。
英華威目前擁有苗栗竹南及後龍大鵬兩座風場,總共有25座風機,預計在台灣總投資將達300億元,總發電量達到600MW,在西部海岸沿線裝置200座風機。
替代能源,當紅產業搶先卡位
除了風力發電吸引眾多業者投入外,國內再生能產業近來也有異軍突起的表現,最明顯的就是股價正火紅的太陽能概念股茂迪與益通,皆因生產太陽能電池而一砲而紅。
工研院太陽光電科技中心開發組組長林江財表示,目前台灣投入太陽能電池生產的廠商超過十家以上,已開出產能的有茂迪、益通、旺能及綠點。
預計到2008年時,國內廠商在太陽能電池的產能可達到1115MW,約占全球12%的市占率。
不只是風能、太陽能,展望未來,任何再生的、乾淨的替代能源都將火紅,例如生質能、地熱等。誰先卡位,誰就是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