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掌舵以來就肩負無比艱鉅的挑戰,既要讓代工廠重返榮耀,跟上台積電製程,設計業務又屢屢遭到輝達、超微與Arm陣營衝擊。COMPUTEX演講和媒體會面上,他回應了AI晶片與輝達如何競爭、代工廠又要如何跟上台積電的問題。
在COMPUTEX分享時,季辛格走上務實路線,講述英特爾和供應鏈夥伴多年合作的緊密關係,在開場和結束時都提到英特爾共同創辦人、提出「摩爾定律」的摩爾(Gordon Moore),凸顯其半導體巨人的深厚歷史,接著一路介紹AI時代下英特爾的產品佈局。
>>【專題報導》2024 Computex最強科技巨擘齊聚盛會】
晶圓代工仍能一戰,1.8奈米製程就在眼前
無論是黃仁勳或者蘇姿丰,都搬出與台灣的深厚關係,季辛格也沒有錯過。他在開場之際,強調台灣正在世界發展科技的中心,並語帶感性表示,自1985年開始英特爾就在台灣營運,即將迎接40週年生日,「IT代表的就是英特爾(Intel)和台灣(Taiwan)在一起。」
感性時間結束後,季辛格先是快速帶過英特爾的晶圓代工業務,接續介紹資料中心、個人電腦和AI晶片等不同市場產品。
回顧季辛格演講和媒體發問,可用代工和設計兩大業務區分。
比代工,英特爾還在苦追台積電,從10奈米推進到2奈米的大膽進程尚在軌道,季辛格前表示對標2奈米的20A已在路上,18A(1.8奈米)則有望在今年下半年現身,然而,2024年第一季晶圓代工廠虧損已擴大至25億美元。
季辛格強調AI時代就像25年前逐漸爆發的網路,所有裝置、每間公司都能因為AI而賦能,AI帶動半導體產業前進的同時,恰好映襯出英特爾在生產晶片的獨特位置。季辛格信心喊話,「代工事業將能驅動我們下個世代的創新。」
他重提英特爾「系統級代工廠(system foundry)」整合生產、先進封裝、測試和架構等流程的優勢,期待在2030年讓英特爾在代工事業攻上全球第二的位置,而信心來源正是先前拿下價值150億美元的訂單。
在這之外,英特爾也有美國製造業回流、增進供應鏈韌性的地緣政治論述。季辛格指出,儘管台灣的AI生態系完整,但還是需要地理上平衡的供應鏈,美國在《晶片法案》後已看到不少重大進展。
針對媒體提問既然如此深信英特爾代工產品,為何去年12月上市的Meteor Lake處理器,還選擇和台積電合作,而非將生產交給英特爾代工?季辛格的回應是,當時台積電製程較佳(better process technology),如今看來那的確是正確選擇。預計明年面世的Panther Lake,就會採用英特爾的18A(1.8nm)製程,大部分生產就會向內部代工廠下單。
批輝達是封閉孤島、談Arm陣營尚不足為懼
談完製造,也要比設計,不管是伺服器或者個人電腦處理器,英特爾都面臨超微的劇烈競爭,蘇姿丰昨日在COMPUTEX的開幕演講便自信表示,伺服器的市佔已達到33%;與此同時,英特爾稱霸電腦市場多年的x86架構,更遭到Arm架構的狙擊。
季辛格端出Xeon 6、Lunar Lake以及Guadi 3,分別對應到伺服器處理器、個人端處理器和AI晶片等新品。
因為黃仁勳擄獲眾人目光,又主宰GPU市場,讓媒體極為關心英特爾如何在AI晶片戰場上抗擊輝達。「(客戶)需要更低的總持有成本(TCO),他們想要有替代方案。」對比競爭對手強調表現本身,英特爾論述上偏重於強調推論、微調和能源效率一些。
在資料中心和筆電戰場上,競爭者也來勢洶洶。針對資料中心業務,季辛格暗示客戶不想要封閉孤島(proprietary island),意指輝達耕耘多時的NVLink,而英特爾和夥伴共同開發新的UALink,同樣可以讓伺服器彼此互連。
至於近期極度熱鬧的Arm叫陣議題,季辛格淡淡表示,這不是第一次Arm陣營出招。儘管「Windows on Arm」說法偶有聲量,但x86架構市占率還是很高,「要換掉既有架構,你要有定義良好且重要的優勢,」他不認為現在有足夠動能衝擊x86陣營。
就市場最關注的AI PC來說,對比其他對手邀請數間PC品牌廠董總上台,季辛格略微誇張的展示出數十台不同品牌的筆電,他想傳達的就是,英特爾不僅做得最久,而且合作夥伴也最多,生態系也最完整。
季辛格眼前的路仍然不好走,製造上要解決良率問題,設計上對手更是接連冒出。但如同他所言,摩爾定律還沒消失。在那之前,英特爾也會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