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年輕人好似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住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看似舒舒服服,其實已來到生死關頭。年輕人刷朋友圈用Instagram 或 Threads,交友用 Tinder,聊天用 LINE,地圖用 Google,回憶看臉書,追劇用 Netflix,沒事滑抖音、小紅書。玩幣用Binance、OKX,從一天的食衣住行到悲歡離合,年輕人都乖乖送上數據給美、日、韓、中國公司。台灣人就不能從事網路產業、AI 軟體產業嗎?不能組成 Web 國家隊嗎?難道就沒有可能有 AI 或區塊鏈獨角獸嗎?
我 2013 年起因為創業、工作、公益、或純粹雞婆等雜七雜八的原因,開始在不同的場合演講,從 15 歲的國中生到 75 歲的退休董事長協會等等,有邀約、有時間就會前往,從台灣頭的基隆到台灣尾的屏東,哪怕只有三隻小貓,哪怕自己出車錢的公益演講、我總覺得能影響一個人是一個人。
這些邀約在我從事創投工作以及寫書之後更多,突然覺得有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不是好為人師,只是我愈講愈覺得社會經濟問題嚴重,氣氛低迷,不管是中學生、大學生、頂大學生、那怕是社會新鮮人的核心邏輯以及世界觀,都跟世界其他地方嚴重脫節,我說當然不是所有人,但絕對是大部分的情況,而我很常已經在演講現場,也就是面對挑選過的、相對積極的年輕聽眾 (至少很多是自願來報名聽講的吧?)做sampling。
但大部分我所遇到的人,認知低落,而且我奔跑演講之路,一晃眼十年過去,台灣與世界先進國家的裂縫愈來愈大,年輕人 「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看似舒舒服服,其實已來到生死關頭,我歸納這是一種 system failure,屬於這個國家特有的無自信以及青年挫敗,所以有些人喜歡尋找出路發洩,例如某些人要不終日覺得社會不公不義忿忿不平、要不耍廢啃老或沉迷網咖。
這可能有一百種變數或歷史原因造成的吧,我不是很肯定,但要在一篇文章中歸納出一個原因,就當簡化吧,我認為是「教育」,而且一定是長達20年以上的教育方針失靈,現在台灣的九年級生(2001~2010年出生)正要上高中、大學或研究所,甚至沒繼續唸的就出社會了,職場也有九年級生了,因此這些隱患都浮上了檯面。
數位落差的世襲,就是「貧窮限制想像力」新解
這些九年級生他們的父母可能是六、七年級生,學齡前能去雙語安親、小一就能學英語,只要不太偏鄉,大部分的孩子從小都是班班有冷氣、人人有手機,有人用滑世代的名字形容,也還真的是 Google 世代,因為他們沒有用過 Yahoo 或 MSN,他們是新的課綱下的產物、沒聽說過天龍八部和倚天屠龍記,對周星馳是模糊的,認為費玉清是大陸藝人,擷取資訊只來自於網紅。他們是小班制長大的,雖然本土大學錄取率是百分之百,也開始流行高中畢業後出國唸大學,所以本土大學在少子化的狀況下更招不滿,準確的來說大學錄取率可能是百分之兩百。
我的大兒子已經大學快畢業了,九十一年次,我記得他小時候家長間除了美語安親班的話題,就是流行討論去哪一間私校,要唸本土學程還是雙語學程,一晃眼15年過去了,身邊年輕朋友也有小孩子才剛要入學,也開始討論公私校的問題,跑來問我這個大叔當年孩子怎麼帶大的。
但曾幾何時,現在都市裡,有能力唸私校的絕不會讓孩子去公校,每年私校招生爆炸,附近新建案猛飆,誰令致之?
我記得我小時候公校可是好的不得了,沒有特殊理由不會去唸私校。2024 年的今天答案其實也很簡單,現在公校的教育體制不受到有點能力的家長信賴,因為這些六、七年級的家長腦洞大開,比之四、五年級的上一代家長可能資訊更充沛,台灣的教育,高中以前是罐頭工廠,大學以後是放牛吃草,沒有活力,扼殺創意,在 AI 的時代還在追求背誦,但資訊的浪潮底下還用試卷問答,毛病太多了,做家長的都懂,只是有沒有能力或運氣夠不夠好抽到私校而已,食古不化的教材,從小學到大學,被殘害過的六、七年級家長當然不會希望自己的小孩再被殘害一次。能去私校的不會唸公校,進了私校能唸雙語組的不會念本土組。
我朋友的孩子國中一年級,尚有稚氣,下課跟另一個孩子在學校中庭摺紙飛機,越摺越有興致,然後鑽研怎麼能讓紙飛機飛得遠,每堂下課他們若有投射紙飛機,全校就驚呼,大家的目光隨著飛機繞啊繞,彷彿國中生的壓抑都釋放,夢想跟紙飛機一樣的自由,遠走高飛。
學校有一位公民女老師,搭著這兩個同學的肩,合照了一張,寫說這就是我們學校的萊特兄弟。老師還發了 instagram 和這兩位可愛孩子的合照,孩子們特別開心,回家各自研究更大的紙飛機,沒想到有一天,一個資深體育老師當全校的面叫這兩位孩子到中庭,斥責他們讓大家分心,並且製造髒亂,當眾給與處罰,並且從此嚴令禁止。
我朋友找上我,說作為父母實在氣忿難平,問我能不能找關係申訴,我趕緊說「別鬧呀,兄弟,你這叫怪獸家長呀!」我朋友因此打消念頭。雖然這事情是暫時擱著了,我心裡有時候想起來我這樣勸朋友是對的嗎?我是不是鄉愿了?
有一次我去竹北的太平洋美國學校參訪,在嶄新而宏偉的校舍中穿梭,也見到了知名的教育家朱家明校長,我問她這樣的事可能發生在美國學校嗎?她說不可能,有這樣天份的孩子,學校一定幫他們辦流體力學大賽,說不定孩子們長大了往這方面發展,聽到這我就感慨了,看著朱校長學校裏的 podcast 錄音室、YouTube 攝影棚、塗鴉美術牆、平板教室等等都是給中小學孩子們揮灑的空間與設備,我也無言了,總之朱校長的學校一般人沒有外國護照,也不一定可以申請,但這麼好的軟硬體教育跟創意,數位落差的世襲,也不就是「貧窮限制了想像力」這句話的新解嗎?
台灣的教育還是背吧!考吧!哪裡有可能改變?
前陽明交大的林志忠教授撰文引用數據,預估今年前往大陸大學就讀的應屆台灣高中畢業生將達3000人。若再加上擬前往美、歐大學就讀的學生人數,他說: 「在面對因少子化而肝腸寸斷的今日國內高教,這是不可承受之重。」
因此我們也可以推測,包含我大兒子在台灣唸公立大學的同學,也未必是當屆的頂尖,能世襲頂尖或世襲富裕的很多都出國了,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畢竟台灣第一學府台大,也在全球大學排行榜150名左右徘徊而已。今年我去台大演講,問問大學部的同學知不知道這個現象,或者改個說法,你們知道人外有人嗎?我感到大家是茫然的。
我問台大的同學們履歷表上寫會甚麼「工具」? 同學說寫 powerpoint、excel、word、google doc,我很好奇地問誰叫你們這麼寫的?新加坡小學生的履歷也是這樣呀?後來發現多是抄學長姐的,那算還好,其實會更多工具,只是寫履歷沒有動腦而已,或學校沒有教寫履歷,但還有更多同學告訴我他們是文組,當然不會其他工具呀?不然呢?
我反問他們,canva、adobe 家族、AI 工具不會嗎,學校沒教,文組就不該會嗎?你台大畢業呢!五月剛從新加坡返國,下機直奔政大商學院跟早就約定好系學會的同學聊聊,因為剛才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場合講過,台上台下熱烈的反應記憶猶新,新加坡國大是世界前十,亞洲第一的大學,相比木柵台下痴痴望著我的一群在台灣已經算頂大的孩子們,安安靜靜的,只有鐘聲傳來,也不太知道怎麼發問,演講草草結束,有種悲從中來的感慨。
我告訴他們,千萬不要讓進政大成為你人生的高光時刻,因為跟國外孩子比,跟國外學校交流,沒有人會特別覺得 NCCU 這個名字有甚麼了不起,只有在台灣,你的家人老師覺得你很棒而已,老外怎麼搞得清楚 N 甚麼甚麼 U 差別在哪裡,很多科大也是 N 甚麼甚麼 U,學校好壞那不過也就是傳統的觀念而已,你自己會甚麼最重要。
我不會告訴你們你已經很棒了,我不是你父母也不是你老師,抱歉,我得告訴你殘酷的現實。
如果你完全接受學校教育,覺得大學可以順利畢業就好,那是完全不夠的,全世界只有台灣的大學管理學,還在教六個標準差、泰勒理論、豐田管理學,考試用背誦申論,而不是上機作答,國外的高中生就能用 excel 把標準差算出來,用規劃求解功能處理線性代數的管理優化功能,這些才是管理學,管理學是教工具輔助第一線的作業管理,而不是教理論,教策略,拜託,策略管理孩子們用不上呀!行銷學還在教 SWOT、TA (target audience)。
請問我們做創投,每天聽 pitch,哪個團隊還用 SWOT 分析自己的優勢呢?請問 TA 在這個世界還真實存在嗎?誰能告訴我路易莎跟星巴克的 TA 不同在哪裡?我可以講三天三夜這類型的誤區,專欄篇幅限制無法詳細說明,總之教育不長進,停留在上個世紀,孩子只能自救。
我的外甥女跟我的大兒子同年,兩個孩子都很愛讀書,只是一個在外國長大,一個受本土教育,小時候還能玩在一起,看起來差不多,目前兩人大學都快畢業了,展現出來的自信與實力,不比不知道,一比還是很令人對於台灣的體制感到絕望,我外甥女在州立大學念心理學,學的都是電腦與統計,暑假要去東京實習,正在拚日文,美國教育給她的技能,哪裡有文理組之分?
台灣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有一篇報告是這麼寫的 : 「美國2016年由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Code.org、Computer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等民間組織與美國各州教育局代表、大型學區代表與學者共同合作訂定了K-12 Computer Science Framework。該學習框架作為從幼稚園到高中畢業之電腦科學課程設計與教師培訓的根據,定義具有運算素養的學生在每個階段應有的行為表現、思考方式與發展進程,同時鼓勵課程開發人員和教育工作者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從2022年開始,美國的若干高中開始引入 Generative AI,到目前已有數百所,在這樣的高中,所謂的考試,也就是鼓勵學生使用工具來回答,只要你有邏輯拆解問題的能力,都可以詢問電腦作答,甚至鼓勵設計作答的 AI 工具分享給同學讓大家少背誦、多用工具。
在台灣,不要說高中了,連大學 AI 作為一門通識課程,都要我們呼籲呼籲再呼籲,到本學期為止也只有少數大學勉予接受,多所大學近期甚至放棄英檢作為入學門檻,自斷國際化手腳,AI不要,英語也不要。總之國高中生,還是背吧!考吧!哪裡有可能改變?
「數位殖民」的產業空洞化造就了「休克世代」
教育的系統性崩潰,造成了台灣產業的空洞、年輕世代的危機,很多人認為來自當年教改的失能,連當初的主事者如今受訪都沒有否認這點。我常提到「數位殖民」這個詞,台灣就是數位的被殖民地,沒有「創新」教育,學校不鼓勵「創意」,資本不認同「創業」,哪來的三創?台灣又怎麼會有網路獨角獸、大型 AI 新創以及大家口中的第二個護國神山。
20多年以前台灣還有遊戲產業,有自製遊戲,有大宇、智冠、遊戲橘子等等,有遊戲國家隊,而今安在哉?我在桃園市想辦一個電競大賽,找不到國產的遊戲,不是中國就是韓國,我才意識到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被洗腦跟眼球殖民。
談到電子商務,最後是蝦皮跟酷澎傲笑台灣,還是一個中國一個韓國,酷澎剛被投審會核准了近 25 億台幣的增資案,經濟部連發三篇臉書貼文慶賀台灣開山海關接受傾銷,另一方面 Uber 一句話就收購了 foodpanda,我們不妨打個賭,公平會一定會核准通過,Uber 慢慢往電商做,好吧,那我國平台類電子商務何去何從?
今年初中央銀行小編也花了三篇講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區塊鏈不是趨勢云云,然後比特幣就從央行發文那天起漲了三倍,幾乎同時美國政府開放了比特幣 ETF 買賣、即將開放以太幣 ETF,央行小編尷尬不已,網友留言超過千則。還好新上任的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總算是這方面的專家,上任第一週就宣布可以考慮開放虛擬貨幣 ETF 複委託買賣以及修訂專法,不過結局尚未可知。
最終我國廠商不可做,外商可以木馬屠城,Web1、Web2、Web3,統統被殖民。年輕人刷朋友圈用 Instagram 或 Threads,交友用 Tinder,聊天用 LINE,地圖用 Google,回憶看臉書,追劇用 Netflix,沒事滑抖音、小紅書。玩幣用Binance、OKX,從一天的食衣住行到悲歡離合,年輕人都乖乖送上數據給美、日、韓、中國公司。台灣人就不能從事網路產業、AI 軟體產業嗎?不能組成 Web 國家隊嗎?難道就沒有可能有 AI 或區塊鏈獨角獸嗎?
當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我也知道很多人跟我一樣努力鼓吹十年了,也有包含國發基金在內的公私創投、大小加速器紛紛加入,也有許多不錯的新創在公開發行的路上了,但我只能說成功機率太低,因為像前面說到的,大環境不允許,從小不鼓勵,長大不支持,台灣就是沒有那個 AI 土壤,教育不振,產業無法轉型,也無怪乎九年級也常被說成是人云亦云的「休克世代」(cheugy),被風向帶來帶去的。這不是諷刺,因為我自己的孩子也深陷泥淖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