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大陸十四歲以下的兒童自組一個小人國,將是擁有三.一億人口的世界大國,比蘇聯總人口二.八億,美國二,四億人,仍多出數千萬人。
九百萬個小天才
大陸兒童占人口比例約二九%,比英國(二一%)等先進國高,但比印尼(四0%)等發展中國家低。在中共一胎化的政策下,兒童的人數比五年前減少一千萬左右。
專家統計,每一百個兒童中,有三個是智力超強的資賦優異兒童,那大陸約有九百萬個兒童是小天才。但同時,大陸也有等數量因遺傳造成智力不足的低能兒童。
目前大陸有十二萬名智力超常的資優兒童,以十四歲之齡越級讀高中,而躍升大學的估計有數百人。
大陸對資優兒童展開有系統的特殊教育,從一九七八年開始。當時有個十四歲的兒童寧鉑,在數學、文學、天文地理及中藥學上有超乎常人的知識。同年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創辦了少年班,錄取寧鉑為第一屆學生。寧鉑在十七歲那年畢業,並留校擔任助教。
科技大學已辦了九屆少年班,前五屆已畢業的一百四十五人中,類似寧鉑的天才很多。像十四歲的黃沁只用了兩個月就修完了大學二年級的數學課程,十五歲的謝彥波已經是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的研究生,預計二十歲時拿到博士學位。
獨立性較差
根據科技大學所做的研究,少年班的平均學業成績,高過普通班的大學生,尤其數理化科目都是中上水準,話文則稍弱。但生活上的獨立性則不如一般大學生,這是因為年齡小及生活歷練不夠。
大陸上有三十多個機關的五十多位專家,以資優兒童為研究對象。專家們發現,除了先天的遺傳,後天的環境是造就天才兒童的重要因素。像八歲語言小天才吳蕾,外公和父親是博士。小天才出生三個月,父母便念圖書故事給她聽,不到八歲,讀過一千多冊中文書刊,並能說流利的英、日、法語。
十六歲讀北京大學英語系三年級的「才女」田曉菲,父親是文學編輯,母親是教師。田曉菲六歲前父親就讓她看完紅樓夢、水滸傳等古典小說,六歲起每天背誦一首唐宋詩詞。八歲時,田曉菲在聯合國舉辦的世界詩歌比賽獲獎,九歲出第一本詩集。
三年前,北平、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中學也設辦「超常少年班」,入學的資優兒童只需要用四年時間,就完成小學五、六年級、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全部學業。而一些小學和幼兒園也開始培育資優兒童接受特殊教育。
大陸研究資優兒童已有十年,這些小時了了的天才,長大後能不能保持長久的優異呢?大陸專家將繼續追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