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霧繚繞的雲豹故鄉,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今年,霧台鄉舊佳暮部落裡,已廢棄十年的小學二樓,經常人聲雜沓、歡笑不斷,部落中的魯凱族老小齊動員,一些人清理教室,一些人則把書籍、電腦往裡送,忙得不亦樂乎。
在這個已廢棄多年的校區,靠人民自己的力量,就要重新擁有自己的「部落教室」,讓睽違已久的小孩讀書聲,再次在山谷間飄揚。
過去十年來,屏東縣一共裁併了近40所學校,許多部落沒了學校、少了希望。
現在,他們試圖翻轉「廢棄校區、失落社區」的殘破景象。
募書募電腦,部落重燃教育火苗
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是催生部落教室的幕後推手,而梁明輝是協會創辦人。
60歲的梁明輝,是屏東瑪家鄉的排灣族,在瑪家鄉瑪家國中執教數十年,是鄉人口中的「梁主任」。小時候的他,父親酗酒,全靠母親當清潔工,拉拔家裡五個孩子,其中有四個人讀完大學。
「原住民要翻身,要透過教育!」梁明輝深感,教育才能讓原住民脫離窮苦、無知的惡性循環。
原本,他和幾個教育界的原住民朋友,因常在報紙上看到許多原住民小孩繳不出學費,而相約認養了幾個小朋友。後來在2001年創辦「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
走訪各部落時,梁明輝發現愈來愈多原住民學童,竟然因為學校被廢,而必須穿越危險山路,到遠方就學。
「這樣廢校是違法的,原住民的受教權沒有獲得保障嘛!」梁明輝憤慨指出,廢校政策顯然是官員在冷氣房中擬定的,結果造成原本就處於學習劣勢的山地孩子,連上學都不安全,沒有公平的就學機會,根本已經違法,而村中的大人也無可奈何。
梁明輝感歎,成功廢校後,政府沒有妥善的配套方案,許多校園荒廢閒置,成為地方上的廢墟。他指著安坡村中,裡頭幾隻雞悠閒踱步的廢棄教室說,「都廢十年了,政府還不知道該怎麼利用這個地方。」
於是,梁明輝說服當地意見領袖興辦部落教室,對外募進舊電腦與圖書,並與慈善團體合作,使得安坡、馬兒、佳暮等25個廢校村落,陸續有了「準」文教機構――部落學習教室,即便克難,卻也在廢校中,重新燃起教育火苗。
今年3月,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還率領27個部落的意見領袖,到縣府陳情,取得縣長曹啟鴻「一年內將為各部落架設寬頻網路」的承諾。
山頭搭魚窩,族人回鄉育生機
設立部落教室,就像在每個山頭搭魚窩,讓魚兒可以回流,可以就地孕育生機。
杜桂美,是佳暮村搭築魚窩的人。有著原住民典型大眼睛、深輪廓的杜桂美,婚後從舊佳暮部落遷到屏東市之後,一度遠離魯凱族原鄉。沒想到,等孩子長大後,再回去認真看,杜桂美才發現廢校狀況嚴重,孩子的就學機會與部落文化都在流失中。
「2005年海棠颱風之後,孩子們沒辦法上學,放了一個半月的假。因為上學的路斷了!小孩哪還能有什麼競爭力?」杜桂美指出,自從921地震之後,霧台山區每年都會有路斷不能上學的狀況,「這樣公平嗎?」杜桂美納悶。
其實,45歲的杜桂美並不富有,平時必須在屏東市兼做清潔工作,幫著做板模工的丈夫支持一家老小。但在三年前,看見危機的杜桂美,毅然回到母校,動員人力、自掏腰包籌備部落教室,每個禮拜還來往於屏東市與佳暮之間,單趟車程就要一個半小時。
這位清潔女工的心願,即將達成。位於舊佳暮分校中的部落教室,將於新學期啟用。這天,杜桂美站在部落老小齊力清理出來的教室中,環視原住民文教協會撥出的3000冊圖書、9部舊電腦,開心地與梁明輝商量如何規劃課程。
「以後小朋友假日回來,就可以到教室來溫習功課、學電腦,學校又會像以前一樣熱鬧了!」杜桂美說,因為景氣不佳,許多族人回到部落,孩子也變多了,佳暮的確需要學校。
杜桂美與族人期待的,不只是佳暮再熱鬧起來,還盼望佳暮好起來,而好起來的力量就在孩子身上。
「魯凱族人應該在自己的地方生活,孩子也應該在部落裡長大,這樣文化才能流傳下去,」杜桂美明白,如果孩子不能留在部落裡,就會看不到部落的需求、不能認同部落文化。這樣一來,佳暮與族人的處境,就沒有改善的可能了。
從已廢的佳暮分校往外環視,可以看到鄰近的舊佳暮部落,以及五分鐘車程外的新佳暮部落。杜桂美經常站在這裡,期待再聽到孩子的歡笑與讀書聲。
那個時候不遠了,杜桂美所搭設的「魚窩」即將啟用,屆時,孩子會從新、舊佳暮部落,或是更遠的地方,回游到這個終年山嵐氤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