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潛力〉《志工企業家》作者 柏恩斯坦:用小資源實踐大夢想

楊瑪利、游常山
user

楊瑪利、游常山

2006-07-28

瀏覽數 19,750+

潛力〉《志工企業家》作者 柏恩斯坦:用小資源實踐大夢想
 

本文出自 2006 / 7月號雜誌 出路-小台灣大藍海

源起/窮人銀行的故事

Q:請問你寫本書的動機?

A:我是加拿大蒙特婁人。曾經是電腦軟體程式設計師。26歲那年,我覺得這個工作很沒有意義,所以搬到紐約當記者。每天固定報導犯罪、政治、企業,幾乎都是重複的東西,我渴望找到讓我眼界大開的新故事,也就是一般報社不處理的新聞。然後我就聽到孟加拉的葛拉米銀行(Grameen Bank)的故事。我還記得有人借我一本報導葛拉米銀行的書,我還一面走在紐約的格林威治區,一面告訴自己,我非要親自去孟加拉看看不可。1990年我把葛拉米銀行的故事寫成我的第一本書。

這個行動改變我的一生,因為留在孟加拉一年,我深入瞭解「志工企業家」的偉大力量。葛拉米銀行根本不是政府開辦的,而是一位名叫尤納(Muhammed Yunus)的人。他百分之百是一個企業家,只是他的目的不是要為自己賺最多的錢,而是要紓解貧困,而他發現,在孟加拉要最有效地達到此目的,就是為窮人開辦銀行。

我寫書的期間,他銀行服務的窮人,從50萬人,激增到200萬名村婦。到今天,已經服務了近600萬個貧窮家庭。

然後我看到,如果希望更多像葛拉米銀行這樣創新的組織,就要找到更多尤納這樣的志工企業家,培養他們。我寫完第一本書,發現我的故事未完。

現在出版的這第二本書正式命名為《志工企業家》,我要問一個基本問題,如何認出那些不只是想、還一定要改變世界的志工企業家?

他們擅長建構組織,把人拉在一起合作,而且更難的,幾十年下來,無願無悔、追求願景的實現?然後更大的問題是,我們如何把資源灌給這些志工企業家和他們的同工(同事),以擴大這些自己冒出來的人的影響力?

承續這個主題,我的第三本書正在寫,我最想問的問題是,你如何釋放人們的最大潛力?如何創造一個新環境,讓人們可以從社會、家庭、文化給他們的牢籠解放?以葛拉米銀行的案例來看,只要尤納解放了傳統上被邊緣化、排斥的族群:貧窮的孟加拉村婦,她們就能釋放潛能,以自己的能力改善她們的家庭。對我而言,這實在是非常有力量、非常美的故事。

而我直覺,這個世界正是需要這樣的力量。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數十億的人們,根本無從發現自己的潛力,何況是運用自己的想法、能力,去照顧別人。

Q:志工企業家這個名詞,是誰發明的?

A:我不確定是不是「阿育王」的創辦人德雷頓(Bill Drayton)先生發明的,但他絕對是讓這個觀念擴散到全球的人。因為他的領導,鍥而不捨、宵衣旰食、全球風塵僕僕地推廣志工企業家的觀念,今天世界上才會有這麼多注意力放在志工企業家。

改變/體制無解的問題

Q:你已經投注了15年的時間關注全球志工企業的發展,為什麼世界上愈來愈需要志工企業家?

A:我認為是歷史的巨輪推到這一步。以大歷史的觀點來看,過去30年來,很多國家從威權變成開放政府,政治解嚴使得很多經濟和社會活動更加活化。

以女權運動而言,《志工企業家》裡很多志工是女性,她們活在巴西、印度和南非。如果時光往前推50年,你很難看到這三個國家的女性出線,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現在大不相同。

當然時勢還在改變;如果再從教育觀點來看,很多志工不再只是小學程度而已,她們很多讀完高中和大學,人數比以往激增。

同時,人們也發現,一些目前無解的問題:環境、貧窮、低度教育、衛生醫護低於標準,都不是傳統的體制,如政府、企業、媒體、學院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看到潛在於全球的大批志工企業家應運而生,而人們也的確需要更多新的解決方案。我想,歷史的動力正在引導這些改變。

Q:所以擁有高學位的中產階級,是產生志工企業家的主要關鍵力量?

A:很多志工企業家是中產階級。我認為中產階級是一個趨動力(driver),但是我不認為一定是「關鍵力量」(key)。我的確採訪很多中產階級志工,但是我也遇過沒念過大學的村民。但一般而言,不只是大學教育,還有社會網路,以及和大學教育連結而來的社會資源,對想促成重大社會變化的志工企業家,的確是非常重要。

Q:你研究的對象包括已開發和開發中的國家,這兩種國家的需求,有什麼不一樣?

A:美國的需求和類似巴西、孟加拉這種國家,是很不同的。在國力不強盛且沒有強而有力公部門的國家,志工企業家必須第一步從建立公體系做起。如果你看看孟加拉兩個最重要的社會企業組織,葛拉米銀行和BRAC(孟加拉鄉村進步委員會),都是在人口六萬人以上的大鎮,擁有上億元的預算,幾乎取代了傳統上在已開發國家是屬於政府的角色和功能。

所以在開發中國家,志工企業家的角色,幾乎是扮演提供健康照護、教育等根本基礎角色。如果是美國、加拿大或我想,即使是台灣,這些先進地區公部門非常強大,志工企業家的角色,就不必要無中生有,而比較是改善、強化公領域,或是針對公部門的角色徹底地再思考。

特質/創意推銷的行動派

Q:是很不一樣。但是有沒有一致的地方呢?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A:有。無論是改變原有系統,或是無中生有、從第一步開始,都需要相同的人格特質。

全世界的志工企業家,你都看到相同的特質。他們很會聽人說話而且幾乎都是行動派。他們會自我鞭策改正,說服力強,能夠動員資源,吸引、說服別人加入志工行列。他們必須很有創意地推銷一個觀念,長期耕耘,從左右不同的政治光譜找人幫忙,這些各種政治光譜的政治人物,有時會被他們的觀念威脅到,但還是會幫他們。有時候,要花他們10年、20年、30年,人們才能瞭解他們新作法的好處。

Q:你書中提到,20、30年前,志工企業家如鳳毛麟角,現在為什麼變很多了?

A:我想藉著事業發揮自己,一直是人性的渴望。我不認為過去20、30年來,人性的心理有什麼基本的改變。改變的是脈絡(context)。

我認為我們看到的這些志工企業家,他們衷心地渴望,是在世間建立一個事業,這事業可以讓他們追尋生命意義,可以讓他們覺得自己的作為有效,就去做了,這讓他們得到滿足。

我訪問的很多志工企業家,往往因為問題就在他們身邊,他們乾脆就幫忙解決了。他們不再旁觀他人的痛苦,而是紓解這些痛苦,甚至也是紓解自己的痛苦。問題有時候是從自己的小孩開始。母親生了殘障小孩,小孩在社會上沒有辦法充分生活,所以母親決定要為孩子拓展空間。或是一位醫師不能忍受她的病童因為貧病而受苦,而在地的公立醫院根本不是為了消除貧病的機制而設計,所以她找尋另類途徑、更好的方法來救小病人。

以孟加拉的葛拉米銀行為例,創辦人尤納,他親眼見證1974年孟加拉可怕的大飢荒,深深影響他一生,使他突然覺得在課堂上教經濟學是毫無意義的事。尤納覺得必須把經濟學帶到貧窮的農村,他可以真正改善窮人的生活。這是他覺得自己可以安身立命的方式,以這種真誠生活態度達到自我實現。

真正改變世界的就是這種可能性。

創新/以少變多的能力

Q:我們也非常好奇,「志工企業家」這個名詞社會工作者會喜歡嗎?因為「企業家」(entrepreneurs)聽起來像強調賺錢?

A:嗯,你知道,很多不喜歡這名詞的,其實多半是政治立場屬於左派的人士。你知道我的意思嗎?我用「企業家」這個名詞,不代表我認為解決之道就是商業手段。當我用「企業家」時,我指的是建立組織、推廣新觀念來改善社會上特定問題的人。

企業家是可以創業沒有錯,但是他們也可以建立社會組織、組織球隊聯盟、蓋教堂,甚至也可以管理公務機構。在這個脈絡下,有時候人們也稱呼這種人叫做「內部企業家」(intra-preneurs)。

從歷史觀點來看,「企業家」最早是指能從一定資源內,增加產出的人。換句話說,就是那些能夠創新,能以少變多、化腐朽為神奇的人。

而且我指的「以少變多」還不只是說耗費更少能源,燒更少的煤、石油,還更指的是運用社會上既有的關係,達到更高的成就。假如你生在窮國,需要教育10億文盲,但是只有一點點教育經費,你怎麼解決這個無米之炊?志工企業家經常就是面對問題,用小資源來達到大目標。重點需要創新。

如果要挑出最重要的單一人格特質,是可讓志工企業家成功的,其實就是能集合眾人之力,有效的合作。所以,志工企業家和他們所領導的同一個組織內,也許50人、100人、或是200人、500人,都共同扮演一個「共生」的角色。志工企業家不是那種單槍匹馬就能無往不利的人物;他(或她)更是一個機制,這個機制,可以把不同種類的知識、資源整合一起,針對共同的目標做出來。

Q:台灣不如美、加,也不像非洲是開發中國家,若要推行志工企業家,有什麼優勢和劣勢?

A:要推廣志工企業家精神,當務之急,是先確認誰是你們社會裡還沒有被完全認可、支持的「志工企業家」。因為在我的經驗裡,除非政府刻意阻撓,否則,志工企業家總是會不定時地冒出來。下一個層次的問題才是,社會面對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迄今不能恰當呈現並解決?有什麼新的解決模式?

另外一些重要的問題是,因為人們對當前工作滋生不滿,會衍生什麼機會?如果要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人們願意在哪一個環節貢獻、參與?他們知道「志工企業家」在美國、英國、巴西、波蘭、印度、泰國還有很多其他地方,都大受歡迎嗎?因為人們都是藉著聽故事來學習,因此如果要鼓勵人們變成志工企業家,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們接近典範,而典範人物又正在做讓人心胸激盪不已的大事業。

評估/月報表呈現的績效

Q:如何評估非營利組織績效?如何衡量志工企業家的績效?

A:志工企業家之所以凸顯,正因為他們追求影響力,促成解決方案。問題是怎麼評估他們?你怎麼知道他們真的在解決問題?方法絕對不像企業界那麼單純,因為企業界就看賺不賺錢。

志工企業家,他們或是要保護環境,或者要幫助殘障人士追求美好人生,或是幫助弱勢小孩讀完小學,每一件個案都很難量化評估。但是你會發現,最成功的企業家都是專注於成果的。他們不想零零落落地做事情,他們有底線的——這個底線是某種衡量他們自己是否盡力完成宣示的目標。如果達不到底線,他們會回家閉門思過,檢討為何失敗。

我給你幾個例子。我寫過巴西一個健康照護組織,叫做Renascer,他們看到貧窮家戶的「健康保障」有好幾個指標,包括住房,所得,教育程度,然後把這些指標每一個月在月報表追蹤進度。

我還曾經寫過,有一個組織叫做「大學高峰」(College Summit),專門幫助年輕、低所得的美國人進入大學。他們的報表指出,經由他們幫助的貧窮青年,有八成成功地進入大學就讀。相對於全美國低所得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就讀的比例不過46%,他們的績效非常優秀,遠超過國家標準。而這些機構愈大,就愈專注於不讓績效數字掉下來;所以他們不只是努力研究評估績效的「責信」方法,還把這些責信方法公諸社會,希望藉著社會大眾的施壓,讓組織永遠處於績效高峰。

Q:最後你希望對全球華文讀者說些什麼?

A:對社會而言,看到志工企業家精神的影響愈來愈廣,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活著何等幸運。

政府、企業界、學院、專業人士、媒體,都是社會上重要的部門,都有一個特定的角色可以扮演。他們都應該要瞭解志工企業家精神的無窮潛力,努力尋找管道,和志工企業家們結合成夥伴關係。支持他們,鼓勵他們,為他們創立一個後續的組織架構。(楊瑪利採訪、游常山翻譯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