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Time)雜誌今年5月份選出塑造世界風貌的100位「影響力人物」,李安赫然在列。這是在台灣念完大學後出國深造的人才中,有史以來的第一人。《時代》雜誌還以漫畫把他畫成頭戴牛仔帽、代表作電影《斷背山》的造型。
很難想像,1985年李安拿到紐約大學電影研究所碩士後,曾有六年找不到工作,全靠有博士學位的妻子當研究員養家。而當時,小他三歲的弟弟李崗正在台北開貿易公司,意氣風發,還曾經借給哥哥1萬美元周轉拍片。
儒家傳統/奠定創作泉源
李安感情豐富、念舊、很有人情味,這點,頗得台灣真傳。
1993年,李安的第二部作品《喜宴》在德國柏林影展奪得最佳影片金熊獎,當時新聞局副局長吳中立擺了一桌魚翅宴請李安,魚翅一上桌,李安突然悲從中來,痛哭流涕。當時中影總經理徐立功、也是《喜宴》的製片,把李安拉到廁所,李安才承認說,他是想到困居紐約多年,和他一起過苦日子的妻子林惠嘉和兩個兒子,深覺愧疚。
有好多次,李安也常自己說,從台灣故鄉得到最主要的養分,就是濃厚而正統的儒家教養,奠定了他的創作泉源。
「我相信李安從家庭得到最好的教育,」台南藝術大學校長黃碧端認為,李安的作品透露出很強的東方特有的人文氣質。
例如,2000年,他導演《臥虎藏龍》東方武俠世界中,處處是華人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綱五常的影子。
秉持父親、台南一中故校長李昇的庭訓,李安人生最早的25年台灣生活經驗中,教給他的正統中國讀書人溫柔敦厚之旨,數十年如一日,成為他待人處事最溫煦感人的風格。
修身齊家/拍進電影畫面裡
儒家教養,也讓他日日親身實踐「修身齊家」。
半世紀前的台南府城李家,是一個絕對傳統的父系家庭,父親從來不進廚房做家事。但是李安不同於爸爸,不但做得一手好菜,兒子帶得服服貼貼,連家裡也整理得乾乾淨淨。每天傍晚他和兒子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家裡沒有爸爸,「只有老兒子與小兒子們一起跟媽媽爭寵,不只是男女平等,而是由衷感佩老婆成就。」弟弟李崗說。
李崗不只看到李安溫暖的一面,也看到他細心的一面,「洗菜不只是沖洗,他會把菜葉剝開,很仔細地洗每一片的每一個凹槽。」
後來他拍的電影,也反映出他「家庭主夫」的生活方式。「任何住家男人見到電影《飲食男女》裡的大廚師郎雄,抱著一團糾結不清的女人絲襪內褲,應該都會莞爾,」旅美資深文化評論家殷惠敏指出。
如今,贏得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冠冕,攀越高峰,打破日本導演黑澤明等亞洲先進都沒有過的紀錄,52歲的李安已經成為一則「台灣傳奇」。
除了教養,他一貫實踐「嚴以律己」的創作精神,表現在他每一部作品,即使成功後也絕對不浮濫接片。
2000年,《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有人都要他打鐵趁熱,推出《臥虎藏龍前傳》,他卻拒絕,「寶劍出鞘就要見血,拍不出新東西,就不要拍,」李安篤定地說。
「李安的成功全靠自己努力和對理想的執著,我很不好意思每次都沾他的光,其實當年我不發掘他,他遲早也會被發掘的。」前中影公司總經理、中影新電影計畫的「伯樂」徐立功說。
顛覆手法/緣於台灣文化底蘊
如果說,儒家君子教養形成李安內在的品德內涵,那麼他電影中「顛覆」的藝術手法,也是非常台灣的。
因為顛覆就是台灣底層社會的庶民性格。二次大戰後的台灣正處在美國、日本和中國三種主要政經勢力的多重影響下,在「三強灌頂」的衝突又融合過程中,台灣人為了追求文化主體性所形成的「顛覆性格」的底蘊,也在李安身上顯現。
因此旅美文化評論家殷惠敏認為,李安的主要魅力,在於乍看不出、細品後才能恍然大悟的「顛覆意圖」。
「許多人都稱讚李安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擅長處理華人在中西文化交集情境中的心理狀態,但文化薰陶的說法相當籠統,好像有什麼潛移默化的無形力量在那裡支配。我倒覺得李安處理題材的一貫手法是顛覆。這又和他自身的生活經驗有關,」殷惠敏分析。
李安從顛覆中透視親情,透視父子、夫妻、男女三種人倫關係,成為他日後作品的「大主題」(Grand Theme)。
家庭價值/不斷演繹的主題
台灣承繼正統中華文化的「家庭觀」是李安最有興趣的主題。
3月間看完《斷背山》,《中國時報》文化中心主任馮光遠打越洋電話到紐約,和李安聊天。「結尾戲加得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馮光遠說。
「其實也不算加,只是把小說開頭的那一段移到片尾,」李安說,「我跟編劇談本子的時候,覺得男主角恩尼斯和女兒這個互動一定不能少,小說裡的家庭價值觀念不能隨便拿掉。」
「是的,家庭價值,一個既傳統又與時俱進的家庭價值觀念,正是《斷背山》為什麼這麼受歡迎的原因,」馮光遠深為李安的用心感動。
這價值,也是台灣社會最珍視的核心價值之一。所有傑出的亞洲導演,例如日本前輩大師導演小津安二郎(以《秋刀魚之味》《東京物語》傳世),也不約而同、一再演繹家庭主題。
深度思考/台灣最缺的部分
台灣給李安很多養分,近年來,揚名國際的李安,也開始反哺成長的故鄉台灣。他的回饋方式,是以他的專業鼓舞下一代導演和藝術工作者。
去年回到台灣,和另一位結交30年的好友、也是他畢業論文短片《分界線》的女主角劉若瑀對談時,李安提出,「台灣目前的問題,是需要更多優秀的劇作家。現在大家寫的劇本,很多小聰明,小精采,但是整體來看,卻缺乏深度,這是最大的問題。」
李安說,台灣從西方的劇場文化學到很多形式,可是思想性、文化性的東西相對缺乏。
「我覺得台灣需要如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美國1950年代最紅的舞台劇劇作家)這樣的舞台劇作家、文學家,作品要能勾勒人心,結構完整,充滿劇場複雜的濃縮性,才能發人深省,」李安強調。
「在台灣拍電影,至少是要比在美國拍電影累三倍,因為同時做製片的工作,」5月4日,在行政院由蘇揆主持的座談會,李安直言批評電影工業體制時指出。
「我拍《條子阿不拉》,中影公司上上下下,全部都在關心政局發展,幾乎沒有人理我!哪裡像李安在美國,任何一個專業環節,都有專家負責,他們就怕你導演沒有創意!」說到激動處,也嘗試過導演的李崗猶有餘怒。他只恨自己不像李安在美國耕耘30年,已經開始收割。
如何發掘下一個李安,為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奠定基礎?關心台灣電影前途的人都在問。
李安 小檔案
現職/電影導演
經歷/以《推手》奪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一戰成名。
2005年執導《斷背山》,獲第78屆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等三個獎項,
為亞洲導演中第一個獲此獎項者。
學歷/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系研究所藝術製作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