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曾「快閃」突破兩萬點的台股,近來指數波動得讓投資人心跳加速。大家都在問,台股能站穩兩萬?該搭上ETF熱潮,搶購高股息ETF嗎?
台股今年第一季高潮迭起,加權指數在2月23日首度站上萬九;3月8日,迅雷不及掩耳地突破兩萬點,刷新市值62兆紀錄。
這波漲勢又急又猛,是曇花一現?還是有基之彈呢?
剖析主因,這波上漲主要由台積電(TSMC)和AI伺服器族群領頭。台積電不斷迎來利多,例如新接班梯隊就位、日本熊本新廠開幕、大舉擴充產能,2024開年迄今已漲最高至32.4%,外資持股重返新高,可謂是神龍擺尾,正式甩開前年股神巴菲特出脫持股的陰影。
台積電帶動相關概念股上揚
而AI伺服器族群也是滿手訂單,氣勢如虹。然而,這波飆速列車卻不是每位股民都「有感」。
突破兩萬點當日,有大批股民居高思危,放空賣壓湧現,加權指數來回振幅達400點。
3月21日首見收盤站上兩萬點,被視為穩市訊號。但不少投資人都在問,後續該怎麼操作?尤其台積電做為護國神山的外溢效應,是否足以支撐台股牛市榮景?
目前台積電獨占鰲頭,占台股比例近三成、市值20兆元。3月18日,台積電一開盤即填息,更帶動相關概念股價上揚,歐美等外資分析機構更已競相調高目標價。
在全球半導體大廠紛紛積極加碼擴充晶圓產能的同時,台積電在日本的第一座熊本廠順利開幕,緊接著要再蓋第二座。業界更盛傳,台積電擬首度將CoWos封裝技術從台灣引進日本,以增加產能。
除了在高端晶片市場享有主導地位,台積電晶圓代工市占率超過五成,總裁魏哲家曾指出,今年是「健康成長」的一年,不含記憶體的半導體產值可望反彈逾10%,晶圓代工業成長估達兩成,台積電自身成長動能將主要來自HPC(高速運算)。
但,光靠台積電和AI類股領軍仍不夠,從基本面、籌碼面及趨勢面而言,台股後續是否能大鳴大放,要觀察以下三大指標。
總經環境有利發展助攻台股
首先,是總經環境的正向訊號。
美國聯準會(Fed)的基準利率,向來受全世界投資人關注,由於其利率高低與股債市走勢連動,2023年升息循環告一段落後,「降息」就成了投資市場熱議話題。
今年美國適逢總統大選、政策作多,有利股市投資氣氛,為股市增添上漲動能,市場也預期將會湧現熱錢派對。
只是,降息時機一再延後,目前各主要機構預估時機介於5至6月。但截稿前,由於美國2月核心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放緩,但PPI(生產者物價指數)高於預期,十年期美債殖利率更一度走高觸及4.3%,FedWatch預測的6月降息機率已小於六成,全年降息幅度雖維持3碼,但2碼機率亦有上升。
至於台灣,主計處預估今年GDP為3.43%,為近三年最佳表現;今年1月出口燈號更由紅轉綠,迎來春燕。
國發會指出,隨庫存調整進入尾聲,全球商品需求可望逐漸回升;而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推展,將挹注出口動能;此外,廠商為維持競爭優勢,持續投入研發及改善製程;企業因應數位及淨零轉型,加上政府擴大投入公共建設經費量能,均有助於推升投資。
只是機會伴隨著風險,全球股市震盪加大後,台股也可能出現震盪向上表現,包括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走向、美中科技紛爭及地緣政治風險升溫等,皆會影響經濟下行。
國際數據資訊(IDC)最新預估,隨著半導體市場產能利用率逐步改善,長期庫存調整於去年結束,關鍵需求恢復穩定供應狀態,今年全球半導體營收可望回升至6302億美元,成長20%。
另外,隨著AI、高效運算等領域對半導體需求增加,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市場規模可望在今年增至1000億美元,年增率估近14%,有助於挹注企業營收,帶動股價先行反應。
兩萬點布局,選股大於選市
群益投信指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居關鍵地位,產業鏈完整,無論是先進製程、封裝、IC設計等,都享有高市占率。因此,除了迎來產業週期性復甦、春燕歸返,更在AI發展大勢下受惠程度高 。
總體而言,台股兩萬點後,短線震盪在所難免,統一投信Q2投資展望報告指出,長線仍有「通膨趨勢向下」「經濟展望上修」「AI應用逐漸發酵」三大利多,有利多頭格局持續。選股方面,則看好AI商機、半導體、消費觸底回溫等亮點。
台股後市的第二項觀察指標,是股民及資金結構。
在定期定額、盤中買零股等機制開放後,台股投資門檻降低,股民也逐漸年輕化。
證交所統計,今年2月總開戶數1262萬人中,30歲以下的年輕股民約194.8萬人、占15.5 %,較三年前的149.1萬、占比13%,大幅增加45萬人、2.5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近一年來,年輕族群每月新開戶人數也遠多於其他年齡層。
年輕股民踴躍參與,為股市注入新血和動能,證券公會理事長陳俊宏觀察,對台股量能及產業都是有利的,但關鍵是市場信心能否維持下去。
為讓股市保持活絡,陳俊宏呼籲,應讓實施七年、今年年底屆期的「現股當沖證交稅減半」的政策,能透過修法盡速「常態化」。
他強調,實施現股當沖證交稅減半後,台灣日成交均量逾3000億元,因此吸引優質企業掛牌,過去三年,上市櫃籌資金額每年超過2300億,證交所年均1545億元,較先前834億元大幅成長。
第三項觀察指標,則是市值規模逼近1.5兆元的台股ETF。在天時地利人和等利多交互加持下,ETF躍為股市新顯學,持續為台股注入活水。
天時,是指總經大環境,台股降息前走多頭格局;地利,則是台灣企業庫存去化投資加溫,加上AI題材發酵;而最重要的人和,就是高股息ETF確實滿足台灣投資人的剛性需求。
目前掛牌的高股息ETF近20檔,最熱門的訴求,是在配息淡季的年底時,進行換股或調整權重,搶先布局隔年可能配出高股息黑馬。
「台股ETF雖有20年歷史,但在2020年才重拾主場優勢!」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暨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分析,這股全民投資運動不僅不會泡沫化,更會成為新常態。
劉宗聖認為,台灣人超額儲蓄、熱愛配息,台股平均殖利率介於4~5%,ETF精挑細選一籃子概念股,相對風險分散。
其次,配合單次領息金額逾兩萬元,就必須繳交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規定,各家投信也從善如流,從年配、半年配、季配到最新月配息,分切股息單位,滿足投資人資金規畫需求。
最後,是不少年輕股民偏好ETF,甚至吃好道相報、說服長輩進場投資。
攤開國人最愛排行榜,前十名幾乎被高股息ETF囊括,而前三大市值包括0050(元大台灣50),市值約3084億;0056(元大高股息),約2728億;00878(國泰永續高股息),約2633億,皆是大到喊水會結凍的規模。
高股息ETF並非適合每個人
乘風而起,今年3月率先登場的00939(統一台灣高息動能),募集五天達531億,寫下新紀錄;而後接棒的00940(元大臺灣價值高息),由於訴求「股神巴菲特價值」「一股10元門檻低」「月配息」等,更引爆全台申購熱潮,讓數家券商系統當機、銀行臨櫃開戶人流塞爆,掛牌前就募到逾1700億,但過程引發諸多亂象。
「00940」的名聲過於響亮,連金管會、央行官員、企業老闆均有關注,也都訝異咋舌。統一董座羅智先表示「看不懂」,國泰金總座李長庚更直言嚇一跳,因為連出家人都解定存,甚至押房來買。
投資界盛傳「人多的地方真的不要去」,除投資專家紛紛跳出來呼籲,國泰金投資長程淑芬也提醒,決定投資一檔ETF前,千萬不要一窩蜂跟進,要先實地做功課,了解其指數選股邏輯是否合理,以及所挑選的成分股、配息方式,是否符合自身對這檔ETF的期待。
但總體來說,第一季末就超過2200億資金在股市建倉;緊接著,還有七至八檔高股息相關ETF將開募,再加上主動式ETF將問世。整體來看,散戶及投信的力道漸成撐盤關鍵。
金管會強調,截至今年1月底,上市櫃共48檔台股ETF,持有的股票市值約為全市場2.38%。而且近兩年台股ETF交易的成分股成交值及成交股數,占整體股市比例不到1%,大盤不致失衡。
高股息ETF縱使擁有超高人氣,但投資人也要留意填息能力,以免賺股息卻賠價差。尤其是保守型投資人及退休族,不可忽略其與資本市場連動的特性。
此外,也要注意在ETF成分股建倉及轉換時期的「跟單」風險,股價容易大幅波動。
對此,目前ETF發行最大機構元大投信提醒,高股息ETF除配息率外,選股策略將直接影響投資表現,建議挑選符合自身投資取向產品;參加配息時,也要留意配息率不代表報酬率,無論是否配出均屬於投資人權益,配息金額會自淨值扣除。
擔心股市高點進場的投資人,也要小心羊群效應,透過定期定額及再投資來累積複利效果,是比較穩健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