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兩岸直航與經續會」民意調查:又愛:6成相信有益經濟 又怕:5成擔心失業

陳中興
user

陳中興

2006-08-01

瀏覽數 14,200+

「兩岸直航與經續會」民意調查:又愛:6成相信有益經濟 又怕:5成擔心失業
 

本文出自 2006 / 8月號雜誌 2008投資潮進場

7月14日,經續會兩岸組召開一場分組會議,大夥吃完便當,一路鏖戰到晚上9點半。

第一輪發言完,輪到分組報告撰寫人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教授朱雲鵬說話:「最近我把五年前經發會的資料找出來,裡頭有一張照片,是開完會以後和所有委員的合照。我仔細一看才嚇一跳,當時我頭上沒有一根白頭髮,現在我的頭髮都白了,台灣卻還是老樣子!」

朱雲鵬說,7月底召開的經續會成不成功的關鍵,是「做不做」的問題。

五年前,朱雲鵬在經發會擔任兩岸組委員,現在經續會又再擔任兩岸組分組報告撰稿人。他與台大教授林向愷、台經院所長龔明鑫共同撰寫的分組報告,花了不少心血,卻飽受出席代表的批評。

泛藍代表中原大學講座教授高孔廉,痛批報告內容對於兩岸開放的政策,只是「研議」不是「推動」,沒有一點強制性;但面對同一份報告,泛綠代表台聯立委黃適卓卻大罵,照這樣做下去,「台灣會被掏空!」

朱雲鵬感慨,「這是全天下最難寫的報告,」台灣的政局、民意,在兩岸議題上,是多麼複雜,這份報告只能在各方意見的夾縫中,求其最大公約數。

朱雲鵬的感慨其來有自,根據《遠見》雜誌6月27日~28日,以及7月12日~14日兩次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兩岸直航呈現「既愛又怕」的矛盾情結。

民眾看兩岸直航

裨益經濟,卻擔心因而失業

6月14日陸委會主委吳釗燮宣布四項包機直航政策後,《遠見》民調結果顯示,67.4%民眾認為兩岸經濟交流愈密切,中共武力犯台可能性就會愈低。

對於陸委會預告的客運包機假日化,有69.9%民眾,贊成兩岸每週有2~3天實施週末包機

這項調查也顯示,60.8%民眾認為應開放兩岸直航才有助於國內經濟,認為基於國家安全而不應開放的只有22.9%。

此外,民眾也怕兩岸一直不能直航,外資會不來台灣投資。《遠見》民調顯示,48.4%民眾認為若不開放直航,外國公司就可能會減少對台灣投資,甚至不願意繼續留在台灣。

上述結果,民眾看似對兩岸三通有高度的期待。

但若被問及「政府若開放兩岸直航,你認為國內就業機會可能增加或減少?」時,卻有46.8%民眾認為可能減少;認為會增加的只有38%。民眾背後的憂慮是台商可能因此加速外移,使台灣就業機會減少。

調查結果確實顯示這個憂慮。對於台商與大企業在開放兩岸直航後,有47.9%的民眾認為,企業可能減少對台投資;認為會增加投資的民眾只有35.9%。

不過,卻有高達53.3%的民眾,認為兩岸直航後,國內股市、房地產價格會上漲;認為會下跌的只有28.4%。在這項問題上,樂觀者又比悲觀者呈現壓倒性多數。

三通後的台灣競爭力

掌握關鍵技術,免於掏空之憂

對於這種矛盾現象,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中書直言:台灣現在是個「缺乏自信的國度」;即使經濟成長率、企業獲利都表現不錯,但個人就是不敢花錢,企業也不敢投資,超額儲蓄居高不下,在國際間是個奇特的現象。

事實上,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在2005年6月針對國內4000多家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開放兩岸三通後,預期增加在台投資者占19.5%,預期減少在台投資的企業占14.9%。會增加投資者,比減少投資者高出4.6%。投資處的結論評語是:台海兩岸開放三通後,將有利於國內製造業投資之增加。

寶華綜合研究院院長梁國源認為,台灣應該在兩岸經貿上展現「更多的自信」,只要掌握關鍵技術,不用怕被大陸掏空。

不過,在紛歧的意見中,贊成直航的比例,在過去兩年內,卻呈現愈走愈高的趨勢。在2004年6月《遠見》民調中心團隊,在年代電視台所做的相同民調顯示,當時只有48.6%贊成開放直航,到了2005年7月時,升高至51.2%表示贊同。今年的結果,更上升到60.8%,顯見民眾認為直航愈來愈迫切而必要。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前任副閣揆、工研院董事長林信義接受《遠見》專訪時表示,開放三通後,台商可能更進一步跨海投資,造成資金外流,但也可能利用直航物流與供應鏈串接,加強台灣的核心地位,兩者之間不必然互相排斥,重點在於產業有沒有自我加強、是否準備好。

民眾看經續會議題

開放兩岸與全球經貿最重要

對於今年經續會設定的五大主題當中,民眾認為對台灣經濟最有幫助的是「開放兩岸與全球經貿」,占28.2%;其次是「提升產業競爭力」,占20.5%;「提升政府效能」第三,占16.8%。

若就不同政治立場民眾的看法而言,傾向泛綠民眾認為,對台灣經濟最有幫助的是「提升產業競爭力」,傾向泛藍民眾則認為是「開放兩岸與全球經貿」。

親民黨立委劉憶如認為,「開放兩岸經貿」與「提升產業競爭力」在許多議題上都是「一體兩面」,例如開放金融業赴大陸投資,以及放寬企業投資大陸不得逾淨值40%限制等,其實都是兩岸議題,卻被放在產業組討論。

依照劉憶如和其他持相同看法的經續會委員的理解,則「開放兩岸經貿可提升台灣經濟」所應獲得的支持度,應該遠高於28.2%。

遠見民調也顯示,雖有47.1%民眾認為經續會有助於提振台灣經濟,但也有33%不看好經續會能夠發揮功能。

民眾看切身經濟議題

健全社會保障,生活才安心

針對經續會所設定的五大討論主題而言,遠見民調顯示,民眾較關心的主要是「健全社會保障」,占21%,以及20.2%的「開放兩岸與全球經貿」,其次是19%的「提升產業競爭力」。

經由交叉分析發現,北部民眾最關心「開放兩岸與全球經貿」、中部民眾最關心「提升產業競爭力」、南部民眾最關心「健全社會保障」,此或是三大區域各自社會型態及產業發展需求的寫照。

就不同年齡層民眾的看法而言,大致上,20~34歲的民眾較關心「提升產業競爭力」;40歲以上民眾較關心「開放兩岸與全球經貿」。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44歲民眾,相對也較高齡者更重視「健全社會保障」,顯然這些年齡層的民眾對社會支持系統與未來的生活保障甚為期待,也可能是對未來生活較無安全感所致。

陸資企業、人才來台

威脅?機會?端看政府應對

有關開放大陸企業來台投資的意向,遠見調查顯示,大部分民眾(64.6%)對於大陸企業來台投資皆抱持肯定態度,愈年輕的民眾贊成開放的比率也相對愈高。

至於是否應該開放大陸優秀人才來台灣工作,民眾的正反看法則勢均力敵:47.8%贊成、43.9%不贊成。顯示民眾的看法分歧,一則以喜,相信優秀人才可以貢獻台灣;一則以憂,害怕大陸人來搶工作。

中國的崛起,究竟是機會?還是威脅?連美國人也陷入困惑。台灣人為了參透這個問題,自「戒急用忍」出爐至今,已經花掉至少10年時間。

兩岸的關係正如寶華綜合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所引述的,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出版的《CHINA》一書,對於這項問題的闡述表示,中國崛起是機會或是威脅,是無法預先下定論的:「是威脅或是機會,端看你用什麼政策去應對,威脅或機會只是個被動的結果。」

為政者必須設計出一種政策,使其中的威脅極小化,而機會極大化。或許這是今天台灣經濟面對是否應對中國開放的最佳解答。

(詳細圖表請見八月號遠見雜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