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北市的魅力 吸引傑出華人定居

游常山
user

游常山

2006-07-13

瀏覽數 29,800+

台北市的魅力 吸引傑出華人定居
 

本文出自 2006 / 7月號雜誌 出路-小台灣大藍海

近幾年來,台灣整體的文化氣氛、科技環境、和生活便利,已經稱得上是全球華人地區的佼佼者。

生活品質快速改善,已經成為台灣競爭未來的一項重要軟實力。甚至,「台灣是華人社會中最適合居住的地方」這樣的名聲,近年來也逐漸開始在社會間流傳。

速/藝術深化,網路普及

台北市生活品質提升,就是一個很好的台灣縮影。

現在台北市民的生活變得很藝術。

在敦化南路遠企大樓上班,30歲、單身的美商富達證券副理王朝弘,花了新台幣4800元,在國父紀念館,買了一場《西城故事》歌舞劇第四排最貴的票。問他感想如何?「還是國家劇院那場,5000元票的《歌劇魅影》質感比較好,」王朝弘說。

史無前例,今年台灣人很有眼福,《歌劇魅力》《鐘樓怪人》《西城故事》等歌舞劇都接連來台演出。

隨著精緻藝術逐步深化、進入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採購單」,台北市的生活品質,也開始在全球的華人生活圈變成名列前茅。

文化品味之外,台灣生活的便利、無遠弗屆,也體現在電信、網路基礎建設的完備。

6月10日,登記人口數不過263萬人的台北市,從全球七個入圍城市脫穎而出,獲得世界通訊端協會(WTA)所屬「智慧城市論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 ICF)所頒發的「2006年度智慧城市」首獎。

台北市得獎的實績是:市民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基礎設施完備,高達九成人口的無線寬頻網路覆蓋率。30座捷運車站可以無線上網,也使台北市成為全球首座無線寬頻城市。

而今年申報綜合所得稅,整個台灣有45%的納稅人採用網路報稅,這也是世界第一。

便利/24小時都提供服務

除了科技便利外,生活上的便利性,也是台灣生活品質的一項重要特質。

論城市規模、人口總數,上海、北京都遠遠超過台北市。但是中國大陸這兩個首要城市,交通狀況太糟糕,連招計程車都難如登天。

「我曾經在上海路邊招計程車,當時身體非常不舒服,卻整整招了一小時都招不到,」曾經在上海工作五年、專門策劃工商會議展覽的楊玉帆說。後來,她就下定決心回台北發展。

24小時全天候營業的商店到處都是,更是一大特色。

晚上11點,敦化南路商圈才正要開始進入高峰。

以仁愛路圓環上的誠品書店為核心,附近24小時營業的豆漿宵夜店、KTV、以及一皮箱、一皮箱展示精品的路邊攤販,城開不夜……。

「新加坡沒有24小時書店,所以我們不去101大樓的Page One書店參觀,而選擇去誠品,」新加坡排名第一的公立中學萊佛士(Raffles)女子學校來台灣畢業旅行,帶隊的女老師在敦南誠品的英文企管書區前讚歎:「我們覺得台北最好玩的就是24小時書店!」

24小時書店,也一度讓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衝動地想來台北定居。

「台北市愈來愈livable(適合人居住)!」在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工作的研華科技營運長林意忠,離開台北10年到北京、美國工作,睽違10年,感覺台北市進步神速。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機會/台灣最佳創業城市

台北市的軟性實力,還反映在經濟機會多、工作選擇自由,也是有意創業者心目中的最佳創業城市。

台北市聚集了全台灣九成以上的創投業者。連美國資深的創投專家、出身台灣揚名美國的橡子園創投集團董事長陳五福,都被台北市吸引,偕同太太郝士巾,暫時放棄舊金山海邊豪宅,在台北市置產。

「今年過年,我和太太哪裡也沒有去,就窩在台北市看了三場電影,」陳五福說,他很喜歡這種30年前念台大時,還享受不到的現代化、便利、舒適和安心。

為此,陳五福接受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的邀請,成為智融創新顧問公司董事長。

台北市的軟性實力,體現在日常生活種種的食衣住行育樂,更是真切。

散文作家舒國治經常漫步,發掘平民美食,一週寫一篇,把世界、全中國30多省,乃至於台灣各地都寫了一遍,卻還是寫不完台北市的美食小店。

連結/千里步道通往綠色

台北市對提升生活品質的努力,也逐漸在全台灣發酵。象徵健康、環保的腳踏車道,與台北捷運、台北縣、基隆市串連,光台北市的腳踏車道就超過120公里,全台各地也在一縣市、一縣市地延長。

不僅是腳踏車道已經逐步建設完成,現在還有一群人正在推動環島千里步道,企圖將台灣整體的休閒生活品質再往上提升。

千里步道的推動,背後意義顯示台灣人開始要求一個更大範圍「適宜生活」的環境,一個可以自由自在、在居家附近隨時散步的權力,一個全台灣2300萬人民都要有的綠色環境。

由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黃武雄、華視總經理小野、荒野保護協會首任理事長徐仁修共同發起的「千里步道」計畫,是要打造一條從基隆的鼻頭角,到恆春的鵝鑾鼻不間斷的散步大道。

他們希望結合所有台灣人,把自家附近、或是自己最熟悉的散步步道,公開出來,畫出精確的地圖,成立義工組織,定期保養維護,同時舉辦文史研究活動、口述歷史,讓「千里步道」成為最長期、動員範圍最大的市民自覺運動。

希望∕好山好水好生活

事實上,「千里步道」是西方工業革命後,近代英國中產階級文化的產物,也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重要象徵。

5月5日,福和國中校內的永和社大咖啡廳,台灣微軟大型企業業務暨經銷事業處電信事業部副總經理林三元脫下美商高科技公司的西裝,誠懇地說,他很為這個運動感動,所以來給予精神支持。他常常在假日,和家人、好友探索「私房步道」,但很怕公開後,「馬上變成九份、金瓜石。」

一位曾經旅居美國16年的中年婦女,更要求她先生冒雨,從台北市東北角的內湖住家,騎機車送她到永和來參與「千里步道」的討論會。

這位家庭主婦說,婆婆媽媽可以改造社會,千里步道應該可以集合更多人民的真實需求,像內湖區的步道就只有大湖山莊那幾條路可以走,台灣人有權力要求走得更遠、更舒服。

6月11日,台北、屏東,同步起走,仿效英國的台灣版「千里步道」,已經在一群熱心人士的領導下,正式開步走!

就像發起人黃武雄教授所說的,當全台灣人的步道地圖接龍完成後,過去覺得台灣不夠美的人,都會改口說,「台灣真的有很多好美的地方,你也應該環島走一趟!」

而台灣的軟性實力,也就體現在這愈來愈適合人居住的新台灣風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