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年關將屆,在每年這個「跳槽族」換工作的旺季裡,有些人已經開始做「暖身運動」,正在搜尋目標。
台灣的就業市場,最近一、兩年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象:
事求人.人未事
現象一是「事求人」。行政院青輔會就業輔導科統計,在最近四個月內,求才單位共提供了三萬個工作。幼獅電台從七十七年八月份開播的「就業快訊」節目,平均一天至少接到二十個單位要求協助徵才。而根據台灣省國民就業輔導中心調查。七十七年度上半年,九萬五千六百名求職者平均每人至少有兩個以上的就業機會。
由這個現象看來,就業市場似乎「供不應求」。許多人感覺,想要覓得一分工作並。不是一件難事,很多的機會在向他們招手。
現象二正好相反,是「人求事」。熱絡的人潮,競相爭逐某些相同的工作。
半年前,台北市一家新成立的綜合證券商招募員工,共有二千多人報考,經過測試之後錄取了一百名,錄取率不到五%;幾個月前,一家廣告公司業務部需要五名AE,來了三百名應徵者;林森北路的一家速食店,上個月招考一名服務員,有五十名應徵者……。
極為明顯的事實是:某些工作(如工廠作業員)的行情日漸看跌,某些工作(如速食店服務員)的行情卻大幅看漲。
那些行業看漲?
到底,那些工作的行情看漲呢?如果想要知道台灣整個就業市場的熱線,仔細觀察一些社會跡象,不難嗅出端倪。
二十八歲的王官品是政大企管研究所的碩士,今年剛退伍。這個系所的畢業生經常被企業界爭相延攬,王官品毫不考慮的選擇在一家證券公司擔任營業員。
大學唸法文系的伍雲龍在「麥當勞」從服務員一路做起,如今已升至店經理。伍雲龍手下有十位幹部,學歷都是大專畢業,電子、會計、大傳、土木……等科系都有,他們情願放棄本行,轉進速食服務業。
許國禎做了七年的公務員,一年前跳槽到惠普科技公司。他認為,電腦資訊業發展潛力大,而且挑戰性十足。
綜合一些人力資源專家的分析,至少包括有:證券營業員、投資顧問師、汽車銷售員、房屋仲介員、電腦銷售員、電腦程式及系統分析師、廣告AE、企畫、公關、記者、導遊……等十餘種工作,在未來三、五年的就業市場中十分「搶手」。
證券業可謂引領風騷。民國七十七年內,共有八十多家新證券商成立,保守估計至少增加了五千個就業機會,過去大都由高中、高職學歷擔任的營業員,出現了很多大學畢業生及碩士接手。
電腦資訊業用人的情況也相當「緊張」。惠普科技公司人事處經理張堂楨透露,七十八年內軟體、行銷企畫部門預計招收的新進人員,將比七十七年成長一五%至二0%。「我們對這類人才的需求,現在緊迫得不得了。」這位從業務員出身的人事主管堅持不肯透露惠普公司現有人員的數字,「人事資料一定要保密,那些獵人公司(專門替企業物色、延攬人才的公司)太厲害了!」他加重話氣說道。
這些工作為什麼變得這麼熱門?
行銷時代來臨
人力資源專家分析,台灣的經濟狀況活潑、社會觀念轉變、甚至於解嚴、解禁,都是原因。
在青輔會就業輔導科工作的廖玉祺感覺到,最近各行各業需要量最大的首推「業務代表」。
行銷專家詹炳發觀察,行銷人員這幾年一直是熱門工作,不論是賣汽車、房屋、電腦甚至企業形象,企業界近來對行銷人才的需求,愈來愈廣泛。「這是個行銷的時代,」他說。
詹炳發分析,整個社會對於「職業貴賤」的觀念也愈來愈淡,過去認為「侍人為卑」、「位低即輕」、「外勤即賤」的工作,現在反而被一般人視為最有發揮潛力。
引領速食業發展的麥當勞在台灣開業,員工人數便從二百七十人擴張到目前的三千人,吸引了大批的年輕人投入。
顯然的,社會價值的轉變,對就業的衝擊相當大。譬如,在過去,很多人認為學中文、美術的沒什麼發展,現在傳播界和廣告界卻十分歡迎這類背景的人才。從前一般的父母大都期望自己的子女學理工,認為將來才有出路。
文人翻身
「我高中讀建中的時候,二十五個畢業班只有兩班唸文組。」中華證券投資信託公司總經理胡定吾回憶,在當時,台灣很多傑出人才出自工程界。
這位當年被視為「沒什麼前途」的文組生,如今坐鎮在台灣發展最劇烈蓬勃的證券業裡,成為受矚目的對象。
經濟活動頻繁,連帶地造就戶新興行業的興起。資訊業是其一,房屋銷售業是其二。
各行各業對電腦需求的激增,使得資訊業不論在硬體、軟體方面都急於增加人手。「台灣發展PC(個人電腦)才幾年嘛,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生產國。」惠普公司張堂楨說。
太平洋房屋公司從三年前開發仲介業務,目前全省已開了五十六家直營店。坐在台北而的心臟地帶--頂好商圈--一幢新建的辦公室裡,業務經理徐福龍帶著自信的口吻說:「七十六年台灣的中古屋市場就有六千億。」市場前景看好,相對的提高了很多人加入這個行業的興趣。除了現有一千二百名員工外,到七十八年七月底,太平洋房屋預計將繼續增聘五百名員工。
一些過去被認為「門檻太高」的行業,現在也門戶大開;證券商、報社、旅行社……相繼解禁,開放執照,直接吸引了更多人投入。一名資深記者回想當年謀職困難的窘境,不禁慨嘆:「如果再晚生個十年,可以選擇的機會就更多了。」
社會上很多禁忌解除了之後,許多人認為可以發揮的空間更大,令許多具有創意才華的人躍躍欲試。
聯太國際公司新聞聯絡中心主任張壯謀在公關行業裡待了四年半,覺得「公關」直到近一、兩年才常被人提起。張壯謀相信,消費意識和環境意識崛起,企業體驗到經營環境日趨複雜,以及與群眾溝通的重要性,因而造就了「公關」的地位。
追名逐利
有一所大學的建教中心開辦「公關實務進修班」,第一期招收四十個學員,班主任四處託人找學生還無法滿額;到了第四期,學員人數超過一百四十名,教室容納不下,只得全部集中在大禮堂內用麥克風上課。
經常替企業做人力資源規畫設計的專家彭康椎觀察,現在絕大多數的年輕人喜歡「跟著人潮走」,崇尚新鮮、刺激,不喜歡呆板、單調,這些工作正好合乎他們的味口。
就以廣告業來說,「以前是三、五年一變,現在是三、五月一變。」華商廣告公司國內業務處課長蔡如忠感覺,整個廣告業變動速度快得驚人。
高薪、挑戰性強,更是最直接、強烈的誘因。
一個底薪只有五千元的證券公司營業員,靠業績獎金動輒月入七、八萬早已不稀奇。某些業績特好的「超級」營業員,甚至於會收到金盃、轎車、招待旅遊等「獎勵品」,足以令其他旁觀者產生莫大的鼓舞。
做長期還是做短期?
「名、利的追求,感染力就像瘟疫一樣,會「迷」死人!」文化大學畢業生就業輔導室主任簡江作說。他舉例,文化大學計畫和一些企業建教合作,學生出口第一句話就是問道:「一個月多少錢?」
一名證券公司營業員不諱言,他接觸的同行中不乏「先進來撈一票」的例子,至於究竟可以賺多久,沒有人有把握。
社會在變,環境在變,人們選擇工作的方式也在變。
在台灣的就業市場裡,「熱門工作」就像股市行情一樣,此消彼長,究竟是「漲停板」還是「跌停板」,沒有一個定數。到底應該「長期投資」,還足「短線投機」?人力資源專家彭康雄建議:「先想想看,你到底要在這個工作上待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