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個人申請入學將在3/22截止,不知有人想填選大專院校的護理相關科系嗎?其實,台灣步入高齡化之後,不論在健康還是長照方面,一直都是業界持續關注的議題,身在第一線的護理人員更是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也導致護理人力短缺。教育第一線有辦法解決嗎?想往這方向走的年輕人,該有什麼認識?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校長吳淑芳接受《遠見 ON AIR》專訪,分享她身為護理教育專家的經歷以及建議。
很多人小時候都對「白衣天使」,也就是護理師這個職業感到憧憬,甚至認為自己充滿使命感,所以決定去報考護理校系。護理經驗超過35年的北護大校長吳淑芳分享,大家對於護理的想像,大多都是從新聞上所看到的「護理人員短缺」,甚至從幾年前COVID-19大流行期間,更是被形塑了穿著隔離衣、汗流浹背的形象。
據統計,全國共有32萬名護理師拿到護理師證照,到從業比例卻僅有六成,從數據可以看出護理人力短缺問題迫在眉睫。然而,衛福部其實也執行了不少對策,例如:3月1日上路的「三班護病比」、編列40億預算給400家醫院,希望從中逐漸去改善護病失衡問題。
護理師逃離職場3主因
為何護理人員不願意在醫療現場工作了?吳淑芳校長表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薪資,八成的護理師認為自己付出的勞力、心力,與薪水不成正比。再來,醫護過勞也時有所聞,工時過長也一直是護理職場的大問題,8小時的上班時間,除了例行工作之外,護理師照顧病人的時間比例仍太高,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可以用餐。第三,則是護理師所承受的壓力龐大,因為不像一般的工作而是攸關性命,只要是面對人,都會形成無形的壓力,醫療從業人員心理的耐受度要非常高。
助人熱忱外,護理師更重要的特質技能是?
吳淑芬說,在護理人才培育方面,除了學校會提供非常扎實的訓練之外,其實也相當看重某些個人特質,舉例來說,護理人員的特質要有助人的熱忱,學校會透過面試或是其他方式去和學生訪談,希望能夠招收到未來真正想要投入護理職場的學生。其他容易被忽略的特質,例如像是溝通、情緒管理能力、敏銳觀察力、獨立判斷力、壓力調適能力,這些都是護理從業人員必備的基本能力。
科技的輔助,為病人提供「精準護理」
那麼,醫療現場能用什麼方式,讓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可以獲得改善呢?
現今很多醫院已經引進不少數據化科技輔助器材,因此可以取代很多人力或是減輕人員工作負擔,例如用紙筆紀錄之類比較瑣碎的工作內容,就可以交由科技代勞,得以讓護理人員把心力放在其他需要更多專業的工作上。
無論如何,護理人員相當辛苦,但是病人不一定能體會。吳淑芳語重心長的呼籲,希望醫病要互相彼此尊重,醫護人員當然是盡心盡力協助、關懷、照顧病人,但醫病關係並不是主僕關係,醫療業並不是服務業,護理人員並沒有服務病人的義務,家屬也不應做過度或無理的要求,彼此互相尊重才能讓病人得到更完善的照護。
吳淑芳表示,如今若要投入醫療職場,更必須把專業展現出來,發揮社會影響力,所以非常鼓勵想要從事護理的人,要讓自己覺得護理是一個榮光,也可以從工作當中得到非常多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