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浦東磁浮列車營運後,大陸第二條磁浮線路──連接上海及杭州的滬杭磁浮,也在2005年動工,預計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前進入營運。
儘管離通車還有4年,但這條全長近200公里的高速路線,已經在上海、杭州兩地產生「磁浮效應」,經濟合作不斷加溫。
今年4月,杭州──上海經濟合作項目推介會暨簽約儀式在上海浦東舉行。僅在這次會上,兩地就有48個專案簽署合作協議。
其中外資專案共15個,投資金額達3.72億美元,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10個。內資合作專案投資達97.77億人民幣,其中投資超過1億人民幣的,占了25個。
杭州江幹區是滬杭磁浮線在杭州起始站。在推介會上,就有德國創新經濟商會、上海東昌企業、上海港勝實業發展等三家企業與該區簽約,總投資額達8億人民幣,其中外資項目近3000萬美元(約2.4億人民幣)。
「今年,我們多了一項優勢,就是滬杭磁浮通車後,江幹的交通優勢,」江幹區招商局辦公室主任吳群認為,這次推介會的成功,是磁浮效應的第一步,「江幹做為杭州未來的中央商務區、大型居住區,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效應:工作上海,家住杭州
上海和杭州同處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重要地區──長江三角洲,兩地僅相距175公里,地緣及人文相近,加上滬杭磁浮使兩地時空距離縮短,自然增加兩地的經濟合作潛力。
這條連接上海、嘉興、杭州三地的磁浮交通線建成後,將實現「200里滬杭,一小時往返」。
由於從上海到杭州單程不超過半小時,乘坐磁浮列車往來滬杭兩地,花費的時間可能比乘地鐵從上海南部到北部還少。杭州市市委書記王國平指出,磁浮開通之後將使滬杭兩地緊密連結在一起,充分發揮「同城效應」「上海將多一個西湖、杭州將多一條黃浦江。」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徐劍峰則指出,滬杭磁浮將拉近兩地的心理距離,「工作在上海,居住在嘉興、杭州,將成為現實。」這將使一部分居民從上海、杭州分流出去;「一方面可適當拉平杭州、上海的高昂房價,另一方面單程通勤時間不到半小時,會加劇上班族的『鐘擺式遷徙』,白天在上海上班,晚上回嘉興、杭州的人會愈來愈多,」徐劍峰指出。
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葛立成也認為,滬杭磁浮線縮短了上海和杭州間的距離,杭州灣大橋則拉近了上海和寧波,這兩大項目的相繼建設,為上海向浙江省全面經濟擴散提供了平台。「透過這個平台,浙北的嘉興、湖州及浙江的腹地金華、台州、義烏等地都將在上海的快速輻射範圍內,」葛立成指出。
關鍵:票價接受程度
當然,抱持保守態度的人也不少。中國社會科學院有學者指出,滬杭磁浮鐵路的建設不會引起「遽變」,無非就是滬杭間交通的速度快一點,而半小時和2小時的區別,實際上不會很大。
此外,票價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據滬杭磁浮中期研究報告指出,票價將在一公里0.65~0.75人民幣之間,全程為130~150人民幣。而同一線路的民航票價大約是一公里1人民幣,高速公路是一公里0.26~0.36人民幣,鐵路空調特快車為一公里0.15~0.22人民幣。磁浮票價與最便宜的鐵路空調特快車相比,往返上海與杭州的交通費仍有200人民幣差距,對於升斗小民來說,不可謂不大。雖然磁浮擁有速度上的優勢,但還要看一般人對票價的接受程度。
磁浮經濟圈,台商外資搶進
根據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公布的「2005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報告,在大陸城市的綜合實力上,上海閔行區高居榜首,成為最值得推薦台商前往投資的城市,杭州蕭山也高居第2。
其中,2005年上海、台灣間的貿易額突破百億美元。而根據上海市政府的統計,台灣百大財團已有68家在上海投資。
事實上,滬杭磁浮還一併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以浙江中部小城市義烏為例,因為處於「上海、嘉興、杭州交通圈」的輻射範圍內,也開始吸引外資及台商目光。僅今年2月份,就有七個台商商務考察團到訪;而今年前兩個月,來自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國的商務考察團總人數,達到384人。
「杭州、上海緊密接軌,長三角的經濟交流合作也會更頻繁,」杭州市發展及改革委員會主任董建平指出。而台商將可從中找到無數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