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近來動作頻頻,日前才揭露2023年營業額突破2000億元喜訊,今日又宣布插旗日本提供跨境支付服務,消費者在日本PayPay都可使用「全支付」掃碼支付。放眼2024,久未露面的董事長林敏雄表示,整體表現可望再成長100億,達2100億元規模,門市總數也將擴增至1200家,背後憑藉三大成長動能,其中關鍵竟來自於一項有溫度且被低估的品類?
台灣零售市場競爭日愈激烈,全聯的布局也馬不停蹄。回顧2023年,全聯及大潤發合計業績達到2000億元,2024年將持續拓展版圖,預計整體業績可望達2100億元(含大潤發),全聯總店數則計畫從1166家拓展至1200店。
全聯百億成長目標,三大成長引擎
百億成長哪裡來?第一是擴增店數,2020年開始,全聯斥資超過20億買地,拿下中南部近萬坪的土地,未來500坪大店將從一站式購足(One stop shopping)邁向計畫性購物,將從「快消品」擴增至更多元品類。
其次是商品的結構性調整,特別是「有溫度」的生鮮品項。全聯總經理蔡篤昌指出,「生鮮是過去被低估的品類,」像是咖啡、阪急麵包、熱便當等,尤其對標日本超市多樣化的熟食品項,台灣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據悉,全聯生鮮品類10年間提升超過30%,逐年穩定成長,單以售價60元的「幸福餐盒」來看,就貢獻一年1.6億元業績,名列買氣第一。
綜合上述兩大成長動能,蔡篤昌表示,「店大」、「品項多」是全聯的最大優勢,有望發展出「另一種型態的餐廳」。
第三則是「小時達」、「隔日達」電商事業,目前規模約50億元,過去三年來以每年20%至30%的幅度穩定成長。
生鮮品項的表現僅近損益兩平,為何擔當助攻業績關鍵?林敏雄表示,生鮮品類對全聯來說有如「帶路雞」,且已將生鮮損耗控制在5~6%,以「生鮮帶乾貨」的策略奏效。
「(消費者)不會為了買乾貨而買生鮮,但買生鮮一定會帶乾貨,」蔡篤昌不諱言,這是全聯在展店之外,單店營收和來客數能雙雙成長的關鍵因素。
面對未來,全聯的三大成長引擎也並非全無挑戰。首先,日本由於住商規劃壁壘分明,且超商販售的熟食價格較餐廳便宜,相較之下台灣餐飲市場競爭激烈,全聯必須以更優惠的價格取勝;而全聯雖號稱零售生鮮電商龍頭,不過在物流端,現階段並無自建車隊的計畫,全仰賴與兩大外送平台foodpanda、Uber Eats合作,在非都會區將受限於外送平台的車隊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