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會員專屬 會員專屬 《造山者》導演分享護國神山背後「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

有了它,24小時都能吃美食!機器做拉麵、搖珍奶,Yo-Kai征服老外的胃

林志鴻研發食品自動化有成,連馬斯克都發文推薦

陳品融
user

陳品融

2024-03-13

瀏覽數 13,150+

2016年,Yo-Kai以「拉麵自動販賣機」於美國起家,至今已成功打入六國、共部署200台機器,包括羽田機場、特斯拉工廠等。圖為創辦人林志鴻。張智傑攝
2016年,Yo-Kai以「拉麵自動販賣機」於美國起家,至今已成功打入六國、共部署200台機器,包括羽田機場、特斯拉工廠等。圖為創辦人林志鴻。張智傑攝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3月號雜誌 「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

疫情三年,加上缺工,加速食品的自動化發展,也催生出各種烹調機器人。值得一提的是,年初的CES盛會上,被特別點名表揚的食品自動化公司Yo-Kai Express,創辦者是一名來自台灣的創業家!他從一人創業到打響全球知名度,經歷了什麼樣的歷程?

這個台灣的高光時刻,發生在1月初,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全球消費性電子展(CES)現場。主辦方對著全球媒體,唱名今年最值得期待的科技時,竟有Yo-Kai Express這家由台灣人創辦的食品自動化新創!瞬間,Yo-Kai躍為科技圈的一大焦點。

「我們事前都不知道會被點名,連上面的照片都是舊的,來不及更新了,」創辦人林志鴻事後回想當日情景,打趣說道,「但正因如此,我們攤位擠滿人。」

Yo-Kai的特別之處,是打中所有人的需求——吃。2016年,Yo-Kai以「拉麵自動販賣機」於美國起家,至今已成功打入六國、共部署200台機器,包括羽田機場、特斯拉工廠等,甚至曾獲馬斯克(Elon Musk)發文推薦,還吸引軟銀(Softbank)、一風堂等產業大咖前來投資。截至2022年完成的A輪融資,Yo Kai成立以來總計獲1800萬美元(約新台幣5.7億元)挹注。

回到現場,四度參展的Yo-Kai,特地在本屆CES租下大攤位,展示跨足新領域的成果「珍珠奶茶機器人」,預計今年將在全球部署1500台。

Yo-Kai Express
成立:2016年
創辦人:林志鴻
全球員工數:40人
主力業務:無人自動化食品販售平台

抓準自動化商機,走上創業

一手催生Yo-Kai、現年44歲的林志鴻,在CES大有斬獲之後,也成了另類的台灣之光。

這其實不是他第一次創業。自台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研究所畢業後,林志鴻進入日月光擔任工程師,不甘於平凡穩定的生活,2013年,第一次萌生創業的念頭。

當時,林志鴻深受下班時間晚、沒空買菜所擾,開始投入「最後一哩運送」(Last Mile Delivery)相關App的研發。

有別於矽谷其他公司多已與美國超市合作,林志鴻鎖定尚未導入系統的亞洲超市品牌,如大華、永和,並以「社群」為出發點,由同社區的住戶協助至超市取菜,以解決工作忙碌者的痛點。

然而,建立龐大的資料庫耗時費力、加上不易找到適合的商模,這款App難以延續。但林志鴻並未放棄食品領域,因為工作不只讓他買菜不易、還得面對半夜下班後沒東西吃的困擾,因此他創業的觸角,便慢慢延伸至更先進的熱食自動販賣機。

「日本40年前就有拉麵販賣機,但就是缺乏現代化的Sensor(感測器)等元件。我想說,既然在日月光工作,是不是就可以用最新的科技去改良?」林志鴻回顧當時的起心動念。

但這段路程並沒有想像中容易。不只家人不支持,市場接受度也不高,他一一找上食材供應商,最終處處碰壁,只好自己去超市買食材回來不斷試錯。當時尚在日月光工作的林志鴻,半夜3點下班後還在忙創業,每天平均只睡一、兩個小時,就算到2019年離職後,依舊是朋友眼中經常睡眠不足的「空中飛人」。

建立SOP,觀察客戶喜好

Yo-Kai得以慢慢走向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複製半導體業對標準流程(SOP)的堅持。「麥當勞為什麼成功?因為他有一貫化的中央廚房。那麵店有沒有辦法做?其實也可以。」林志鴻細細拆分煮拉麵的步驟,包括煮麵、瀝乾、倒入配料等,每一步都能精準計算、執行。

林志鴻細細拆分煮拉麵的步驟並建立SOP,每一步都能精準計算、執行。張智傑攝

林志鴻細細拆分煮拉麵的步驟並建立SOP,每一步都能精準計算、執行。張智傑攝

但光是如此還不夠,台灣餐飲科技創投扶田資本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瑞弦觀察,多數創業家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反而是商業面,「Yo-Kai有個非常大的優勢,就是很願意接觸不同客戶和消費者,然後快速讓對方體會到購買產品的需求;對此,Andy(林志鴻)很有天分。」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這可歸因於他過去在日月光受的訓練。當年當了一陣子工程師後,林志鴻為了累積營運面的經驗,自願調往業務部門,開始有機會與高層接觸,學習如何從方方面面管理上萬人的大公司,同時歷練與供應商伙伴協調、交涉的技巧。

這一點,林志鴻友人、在旗下青旅「夾腳拖的家」導入Yo-Kai販賣機的奧丁丁營運長李俊宏也很有感。

「Andy非常非常細心,」他分享,每次林志鴻要將機器導入新場域時,都會默默到現場進行多次考察,觀察行經人群的類型、穿搭、喜好,以及附近店家的風格,以此評估擺置機器的效益。

也正是這項特質,讓Yo-Kai慢慢提升能見度,不僅入選矽谷知名新創平台Plug and Play的孵化加速計畫,此後陸續導入至特斯拉、Netflix等知名大公司,取得初步成功。

但林志鴻不止步於發展拉麵機器人,每年持續砸大錢做研發、投資新品,不只得以跨足更多領域,也讓他們學會在變局中保持韌性。

疫情間做的料理包就是一例。就在生意逐步起色之際,一場新冠疫情衝擊許多餐廳,也讓Yo-Kai業績瞬間掉到零,林志鴻心知等死沒用,火速在一個月內將拉麵機食材改良成可宅配到府的料理包;與此同時,也加大力道,向醫院、機場等依舊人來人往的場域進行宣傳,成功靠「無接觸」的優點獲得採用,業績一路向上衝。

顧客點完餐點後,約一分鐘內就能拿到熱騰騰的拉麵。張智傑攝

顧客點完餐點後,約一分鐘內就能拿到熱騰騰的拉麵。張智傑攝

瞄準歐美珍奶熱,推新機種

另一個嘗試,就是珍珠奶茶機器人,「膠囊化」專利成為Yo-Kai最大的護城河。飲料不比食物複雜,延續過往拉麵販賣機的模式,林志鴻同樣將食材封裝成杯,在以內部配備的機器手臂進行操作,加以烹調就能出貨。短短一年,新機種已迭代兩次,如今廣受各界詢問。

尤其,歐美近年興起的珍奶熱潮成為Yo-Kai的大好機會。林志鴻分析,2022年,全美珍奶年營業額約達2.69億美元(約新台幣84.5億元),預計在2030年,總值將達30億美元(約新台幣942億元),成長幅度有望高達十倍。

「美國珍奶店通常早上11點開、晚上8點關,九個小時就貢獻了2.69億美元,剩下的15個小時沒有其他人,就是我的機會。」林志鴻自信地說,對有意加盟的外部伙伴而言,因省去店面及人力成本,相比一般飲料加盟店平均需22個月才能獲利,珍奶機器人平均一個月就能營運、四個月就可回本,甚至還可延伸做咖啡、蛋白飲、即溶燕麥,回應不同場域的需求。

「Yo-Kai已經站在很好的位置!」陳瑞弦觀察,它在北美各個機場都有拉麵機,只要再多放一台機器,就能馬上提供新產品,因此今年可以期望會有一波成長。

盼打造無人店,翻轉生態系

八年來的一路累積,讓林志鴻面對食品自動化大浪來襲的此時,顯得更有底氣。

「販賣機只是第一步,」在他的事業藍圖中,隨著自動化需求上漲、冷鏈技術愈來愈成熟,未來將誕生更多可快速複製、推廣的無人店面,真正改變整個生態系。

2024也將是關鍵的一年,除了加速新品落地,近期林志鴻也開始忙著和卡通、動漫IP談聯名,力拚在今年底轉虧為盈。

儘管這意味著他還不能鬆懈下來,但對這名始終堅持在這條路上的空中飛人來說,倒也甘之如飴,因為當被問起堅持的動力是什麼時,他飛快給出單純的答案。

「有人問我說是為了錢嗎?我覺得也不是,因為並不知道會不會成功;那你說是名嗎?也沒有什麼好出名的,我又不是什麼政治人物。」林志鴻笑著說,「我覺得只是一個夢想,讓大家能夠在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下,想吃什麼都可以,這個就是我想要做的。」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