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串流音樂當道的年代,你是否發現台灣各地依然有「唱片行」的蹤影,小小的坪數、老舊的外觀販售著泛黃的實體唱片,它們是如何在Spotify、Apple Music、KKBOX等各大音樂串流平台夾殺下逆勢生存?專家點出實體唱片行兩大不敗原因。
午間人聲鼎沸的光華商圈,一位大學生戴著Airpods,聽著Spotify最愛歌單,行經唱片行的畫面,讓人彷彿置身平行時空。
藏身在台北市光華商圈的「合友唱片行」,是台灣少數現存的唱片行。以前,狹小的巷子裡,以販售午間的餐飲居多,一到晚上,巷子變得黑漆漆的,遠遠就能看見合友燈火通明以及絡繹不絕的顧客。
合友唱片行1988年開幕至今,全盛時期在台北市共開出六家分店。其中,位於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為台北工專)附近的總店,面積大約30坪,每每到放學時間,排隊人潮綿延到店外,學生將小店面的狹窄過道擠得水洩不通,從如今還貼在門口的「請將背包寄放至櫃子」能想見當時的榮景。除了放學時間,過年前也是業績高峰,老闆娘徐雪霞說:「過年期間收的鈔票都來不及數」。
如今,店鋪僅剩三分之一,還有誰在買CD、DVD呢?合友二代經營者小高指出,多數客群屬於專業影音玩家,另一大宗客群則是愛好流行音樂者,「附近的華山若有音樂季,或是近期展開巡迴演唱會的大咖歌星,這些都會增加實體唱片銷售。」
而連結這兩類客群的共同載體則是「黑膠唱片」。
黑膠聲音滑順帶有溫潤,且不斷有流行專輯推出或再版,像是五月天、周杰倫、9M88、Taylor Swift等,滿足兩類客群各自的需求。甚至,近年來熱門動漫與電影也發售黑膠唱片的原聲帶,吸引粉絲爭相收藏。像是《進擊的巨人》、《間諜家家酒》、宮崎駿系列《龍貓》、《蒼鷺與少年》等,其中,《間諜家家酒》精裝版在網路上售價近6,000元。
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RIAA)報告,2023上半年度實體音樂收入創下10年以來新高峰,達8.82億美元,其中,黑膠唱片占6億3,200萬美元、銷售出2,300萬張專輯,拿下實體銷售總額72%,遠超售出1,500萬張的CD。
「如今僅存的唱片行幾乎都有賣黑膠,現在純賣CD的店幾乎絕跡了, 」誠品音樂館職人吳武璋分析,黑膠已然成為實體唱片的強勢產品,販售老黑膠的唱片行早期買斷了當紅唱片,時至今日,價差可能達十倍,例如80年代歌林時期的當紅歌星林慧萍、金瑞瑤等。
為何黑膠能不斷吸引新的聽眾?專家分析:收藏價值、儀式感、可作為空間裝飾是不敗的原因。
吳武璋進一步說明,對於習慣串流音樂的年輕世代來說,聆賞黑膠需先取出實體專輯、放入唱盤,且跳下一首歌需手動舉起唱臂調整,因此,多數人會靜靜地完整欣賞整片專輯,整個過程充滿聽音樂的儀式感。而大小12吋的黑膠唱片,也被不少收藏者作為藝術品,陳列或掛在室內空間。
在數位音樂崛起的時代,老玩家支撐著實體唱片行仍屹立不搖,黑膠元素也讓唱片店找到與時代並進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