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5月的最後一天,是農曆5月5日,這個月我們要過端午節了。
但且慢!聯合國已把端午節判給韓國了。中國人視為當然、過了2000多年的端午節,現在有問題了。
2005年11月2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受韓國的申請,把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定為「人類傳統及無形文化遺產」,也就是韓國「申遺」成功。
消息傳出,中國人當然大吃一驚。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受人離間,意見不受楚王重視,後更被貶逐。公元前278年,秦國軍隊攻破楚國都城,屈原不願做亡國之民,於5月5日投汨羅江殉國。百姓感念他的忠義,以後年年此日,以划龍舟來搶救他,用米包成粽子餵魚來保護他的遺體。
端午節的故事,中國人從小就耳熟能詳,現在居然被韓國人「搶」了去,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時民族情緒大發。
文化學者樂觀看「搶案」
其實,韓國「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並不完全相同。在亞洲,中國文明發展甚早,很多國家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韓國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有「江陵祭」的活動。其主要內容是祭祀地方保護神和傳說中的英雄,另外附有民眾娛樂節目,如音樂、舞蹈等。「江陵祭」的持續時間是從每年陰曆4月15日到5月7日,與中國的端午節相近,乃於1926年更名「江陵端午祭」。
從韓國「端午祭」的歷史來看,顯然是承襲中國「端午節」來的。中國的文化遺產沒來得及向聯合國註冊登記,卻被韓國人「搶」了去,難怪很多中國人生氣,認為這傷害了中國人的民族情感。
北京《新京報》為這件事舉辦討論會,大陸文化學者多認為,韓國人重視「端午節」,我們應該高興才對,為什麼要難過呢?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魁立說,從整個人類角度來看,文化是多樣性發展的,每一個民族都要對世界文化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韓國把「端午祭」向聯合國「申遺」,就是一種文化交流和共享的舉動。我們的文化產品被別人因襲、模仿,甚至再創造,體現了我們對人類文化有了積極作為,是我們的榮耀,有什麼損失呢?
劉魁立還說,我們的文化遺產,也有借鑒其他民族的,譬如佛教,我們引入後,加上增益與創新,就成為自己的了。
所以他認為,文化從一個民族傳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歷史環境傳到另一個歷史環境;從一個群體傳到另一個群體。變異是必然的趨勢。
民俗文化流行「專利」權
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焱指出,世界各國已經不再把文化視為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將之看做國家的「軟實力」,一種以文化為中心的發展模式正在興起。
在現代發達國家中,文化產業所創造的價值和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有驚人的成長。
王焱分析,韓國近年就確立了「文化立國」的基本國策,如《大長今》等大量韓劇在東南亞流行,不僅為韓國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擴展了韓國文化影響力。
所以王焱認為,中國要發展,不能僅僅滿足於只是做「世界的加工廠」,永遠只生產襯衣等這類東西,而應大力發展「資源投入低」且「附加價值高」的文化產業。
儘管對「端午歸韓」,部分學者專家「樂觀其成」,唯一般中國人似乎仍難釋懷。不過這倒有了一項意外收穫,就是促進中國人對文化遺產的整理與保護,適時向聯合國請求「註冊」。
譬如中醫和中藥就將要「申遺」。中醫藥博大精深,幾千年來為國人治病養生,有其獨到之處,稱得上是人類文化遺產。但中國的鄰國如日本、韓國、越南、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中醫,他們稱為「漢醫」,如果有一天他們向聯合國「申遺」,也並非不可能之事。大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成「中國傳統醫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提出申遺方案,業已起草完畢,預計不久就可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
誰過的端午節最正統?
中國民間有很多美麗動人的傳說,都具有文化和藝術的特性。譬如《梁山伯和祝英台》,大陸就準備申遺。但這回不是有外人來搶,而是自家起了內鬨。
梁祝的愛情故事,大陸各地都有自己的版本,為了「屬地權」,大家競爭得非常激烈。浙江的寧波、杭州、紹興,江蘇的宜興,山東濟寧和河南駐馬店等四省六市,先後提出申報《梁祝》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04年,在有關部門協調下,四省六市達成共識,聯合提出申請。去年,安徽六合舒城也提出以《梁祝》申遺,四省六地就變成了五省七地。
但申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要藉此機會重新檢視和充實文化遺產,使它能繼續成長、豐富,為後代子孫永遠共享。
以端節來說,現在好像只有吃粽子和划龍舟兩項活動了。划船要有水,沒有水的地方就只剩吃粽子了。可是從前過端節要喝雄黃酒,門上要插艾草,縫香包,小孩用五色絲線繫手腕。若照目前這樣下去,會不會使我們端節內容愈來愈貧乏呢?
再說,古代忠君愛國卻含冤而死的大臣不絕於史冊,比屈原更壯烈的人也所在多有,譬如比干、岳飛等。
屈原之所以能在歷史上居一特殊地位,實由於《離騷》《九歌》《天問》等屈賦在文學上的價值。但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讀過屈賦呢?不讀屈賦,如何紀念屈原,是不是也減損了端午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