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群文化盛行與課綱修改,不少年輕人對過去陌生。連震東基金會2024年出版《臺灣通史》白話文版本,執行長連惠心期待透過經典著作,喚醒大家重尋自己的根。她如何用新世代能理解方式,活化文本?還要打造YouTube影音?
《臺灣通史》完整記錄隋朝大業元年到清光緒,總計1290年的台灣歷史,當初連橫為了撰寫這本著作,遊歷大江南北蒐集史料,除了歷史的演變,內容還依地理、政治、經濟甚至重要歷史人物分門別類,總計高達60萬字。
最後連橫在1918年完稿,之後又花了3年的時間,分成上中下版陸續問世,而今年,恰巧就是《臺灣通史》出版百周年。
首度翻譯成白話文,更容易了解過去
「現代人不認識孫中山,這真的讓人相當驚訝,」連震東先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連惠心,接受《遠見》訪問時,談到自己重新出版《臺灣通史》的心情,她認為年輕世代許多小朋友,幾乎與歷史脫節。
除了環境影響,政府不斷修改課綱也是一大問題,希望透過自己行動來拋磚引玉。
「這其實是很諷刺的一件事情,」她認為現在的民進黨政府批評中國、嘲笑當年人家進行文化大革命,如今儼然在做同樣的事情,台灣原先是中華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甚至很多大陸學者都來來台灣取經。
結果台灣卻自己把這些內容給抹去,新的學生進到校園學習,學習不到有「根」的東西,真的非常可惜。
《臺灣通史》已有百年歷史,除了是台灣第一部歷史書籍,也是第一部文言文作品;連惠心坦言,由於現在人的文言文愈看愈少,因此將內容轉換成白話文。
這次翻譯工作也不馬虎,請來的都是國內知名學者,包括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崑將、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振豐、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吳昆財等,以歷史系、中文系居多,當然某些章節提到樟腦、茶葉、宗教,這部分就由熟悉該領域的專家主責。
現代人與歷史脫節,期盼能拋磚引玉
談到出版目的?連惠心希望小朋友能知道台灣的歷史,台灣過去荷蘭人、西班牙人、法國人、日本人以及最重要的中國人統治,其中中國人待最久,但現在不少人都忘記自己的根。
此外百年以前的人如何跨過黑水溝?如何開墾建設台灣?跟原住民相處?以及不同的文化怎麼進行融合?都是大家應該了解的內容。
當初日本統治台灣期間,企圖透過皇民化運動將台灣人變成日本子民,連惠心說自己曾祖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完成《臺灣通史》。
這並不是一件光榮的事情,但現在不少人卻誤以為,被日本殖民是正確的事,這種顛倒是非的觀念一定要糾正,必須還歷史一個真相。
而自己發現最嚴重的一個現象,就是現今孩子幾乎與歷史脫節,很多人不認識孫中山、不知道中華民國為何成立?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特別是37歲以下,也就是接受教改政策的民眾占了大多數,這顯示整個政策出了很大的問題,不僅是歷史、文化、文學,而是全面性的知識滑落,這是很嚴重的現象。
配合網路世代,也將推出影音版本
書籍過往是吸取知識的重要渠道,但隨著網路、手機的發展,有閱讀習慣的人愈來愈稀少。
為了滿足新世代的需求,連惠心透露,除了再版《臺灣通史》外,接下來他們準備將其內容,結合文學作品製作影片,放在YouTube上頭供大家觀賞。
為了因應短影音時代,會將內容改寫成白話文,並以每部5分鐘、8分鐘的長度來製作,屆時能讓更多人吸取到裡頭的知識。
至於最推薦大家從哪邊入手?連惠心說書中的開闢記、建國記、獨立記都是很好的篇章,講述鄭成功怎麼建立台灣?以及當年政府如何開墾、管理台灣,如果喜歡外交的人,可以從外交誌起頭,理解明朝、清朝對治理台灣的演變,也可以看到世界列強與台灣的糾葛。
喜愛人物故事的,內容也有一個篇幅在講述人物列傳,許多「聽過但不熟悉」的人物都在裡面,包括吳鳳、劉銘傳、林爽文等。總之,連惠心強調每個人一定要有國家民族情結,了解自己過往,不能成為一個沒有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