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一綱多本」困境要靠政府解套

牟中原
user

牟中原

2006-05-18

瀏覽數 21,000+

「一綱多本」困境要靠政府解套
 

本文出自 2006 / 5月號雜誌 35歲的退休進行式

在我國國民教育發展史上,近年來一項重大的變革是,將過去國家統一課本標準下的「統編本」改成「民編本」。亦就是由政府制定課程綱要,民間出版社編輯,再由政府審定。這樣的制度俗稱「一綱多本」。

這制度當初其實是立法院要求的,是基於民意。它也完全合乎世界潮流,是大多數國家實施的,連中國大陸都在2001年改成「一綱多本」。然而幾年下來,卻一直聽到各方抱怨。

首先是家長的不滿,學校和補習班怕升學考試競爭不利,常要學生多讀各家版本,參考書更是五花八門,造成孩子學習上更大的負擔,對經濟弱勢家庭尤其不利。另一方面,本來預期在民間出版競爭之下,教科書品質可以提升,這期望看來也不易達成,教科書的印刷固然是比從前華美,但實際上,書商苦於計價成本被壓制及應付各種贈品服務,他們無法投資長程的課程研發。

當然,「一綱多本」一項重要的考驗是如何面對學測。其實主要是靠兩個方法──「考試題目簡單」以及「各版本相似度很高」。現在如果要升入理想學校,國中基測300分之中要考到270分。學生投入大量精力補習、做練習,卻是反覆學習少量簡單的東西。老師雖然有多個版本供選擇,但實際上大同小異。民間出版的教科書為求取市場,鮮有理念上前瞻性的發展。於是一方面學生負擔增加,另一方面整體教育缺乏進步性,也降低國家競爭力。

政府應負責研發 才有權審查

怎麼走出這種雙輸的困境呢?有些人就想要回到過去的「統編本」,也有人天真地想辦法取消學測,改用其他選才方式。這恐怕都不切實際,是逃避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統編本」的時代再也回不去了。

解決問題還是要有政府的力量。教育改革過程中產生一個迷思,是政府減少教育干預,而只負責監督。於是課程、教材的研發,政府不去做了,學者去做也只是學術研究,愈來愈不實用。公務員不再為了教科書的小錯誤成天被罵,反而坐享審查大權,何樂而不為?

真正好的課程教材要透過不斷地研發演化而來,這一點,教育產品和工業產品是相似的。然而,在工業研究上,我們有政府支持的工研院體系,成果則技術移轉至民間;在教育體系的研發編制卻相當薄弱,甚至比不上10幾年前。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了快10年,還只是在籌備階段,好像永遠只是在幫教育部打零工,缺乏完整的研究發展力量。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一綱多本」困境的解決是要回到教育的本質,讓政府的力量投入教材研發。先要有優質的教材去參與競爭,產生引導作用,使教育能夠進步,其他的問題才會隨之改進。政府要在課程教材做出具體優質的研究發展,才能說服家長,學生雖辛苦,但有意義;而政府也才能真有權威去管理,審查民間的教材。也唯有如此,政府才能照顧到弱勢族群的問題。最後,民間與政府的合作才能共生、共榮,好好發展課程。(作者為台灣大學化學系教授;本專欄由周成功、牟中原、李國偉共同主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