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許聽說過「生物物理學」(biophysics)或「地球物理學」(geophysics),不過當你聽到所謂「經濟物理學」(econophysics)時,會不會感覺特別新鮮?這門學問不是要探討發展物理學合不合經濟原則,也不是要探討物理學會不會產生經濟效益;而是要用物理學的方法、理論、以及實驗手段來研究經濟學。
現代經濟學可說是從1776年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的《國富論》開始。雖然不能算非常古老的學科,卻早也枝繁葉茂、美不勝收。
經濟學的理論會應用到相當高深的數學,經濟模式的操作更需要用到大量的電腦。然而若問經濟理論的推斷能在多少程度內符合現實狀況時,只要看看台灣現在的經濟窘態,就知道經濟學實在大有可改善的餘地。
經濟學理論經常假設當個人面對各種選項時,會為追求最大利益,做出「理性」的抉擇。但是抉擇要理性,就應該先擁有充分的訊息以供衡量比較。
雖然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好像很容易獲得訊息;但也正因訊息的流動量極大,使得獲取有用而相關的資訊更加困難。於是經濟學所立足的理性抉擇,往往不敵人云亦云的盲從行動,使得傳統經濟學在理解與預測經濟行為上,愈來愈難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個人的行為很容易受周邊親友的影響,好比說大家都在換新型的手機,自己如果堅持不換就顯得太遜了。在這種思惟的影響下,新型手機得以在極短時間裡取得市場優勢。
這正像大量的原子或分子群聚在一起,雖然每個粒子只對最接近自己的少數粒子發生影響,可是最終整體就會產生巨大的變化。
大陸學者已開風氣之先
物理學家早就發展出成熟的理論來處理這類現象,而且是一種「粗線條」的理論,也就是說,重點不在於個別粒子內部細緻的構造與性質,而在於彼此之間相當微弱的關連性。
物理學家把個人比喻做粒子,不去計較「個人理性」這種複雜性質,只假設人與人間互動的一些簡單條件,就可以從統計力學與流體力學推導出很多經濟或財務市場行為的模式,而且還與實證數據相當地吻合。
這類研究在科學方法論上有重大的啟發性,也就是說研究自然世界的典範學科物理學,開始成功地滲透到人文社會的領域。人類的集體活動型態,並不因為人類有理性而迥異於毫無情意的原子與分子;唯物世界觀由是獲得擴張。
另外一提,歐洲的物理學界相當重視像「經濟物理學」這種跨界新興學問。而瑞士佛里堡大學(University of Fribourg)創辦「經濟物理學」網上論壇的,卻是中國籍的張翼成教授。中國新一代的學者已有能力在國際上開風氣之先,台灣發展基礎科學時應多加省思。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本專欄由周成功、牟中原、李國偉共同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