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創業,正從一開始的乏人問津,到現在的火遍中國大陸;而科技投資,也從一開始的邊緣,已成為如今中國大陸投資圈的「主流」。
科學家走上創業前台,也不過是這幾年的事情。時下的中國大陸,由於過去30年的高速發展,技術進步不斷累積到了噴發期;加上近幾年美國打壓,中國大陸不得不在科技領域自我創新。資金、人才、政策紅利等,都在向科技創新集中。
在我印象中,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幾位上海交通大學校友的參與。時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行政院祕書長費驊、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以及被稱為「台灣半導體之父」的潘文淵,都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
創新、創業基因,深深印刻在上海交大人的血脈裡。不久前,我們在上海召開「2023上海交大創業者(秋季)大會」,邀請眾多交大背景的科學家參會。
我在交大時的兩位同班同學,一位是沈南鵬,曾連續多年獲全球最佳投資人的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另一位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葉軍,他被稱為世界上「最準時的人」之一,為超冷化學、關聯量子物質和物理常數的測量奠定重要基礎。
兩位昔日的同班同學,如今都站在各自行業的頂峰。在會上,葉軍分享對科研的洞見,他認為科學家的熱忱非常重要,對他個人來說,「學術就是生活,學術相當於娛樂」。
在會上,大家還有一個共識是,從科技成果到商業化過程,科學看待事物的視角,與產業的角度不太一樣。做科研,哪怕做了一萬次,但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是重大科學突破;但若要將其產業化,一萬次中哪怕只有一次失敗,就很難走向市場。
歷史來回擺動,技術進步一往直前
另一個區別在於:用人。大學教授出身的企業家,往往會覺得任何人都可以被教育、被培養,在用人上表現了過大耐心。事實上,用錯人所產生的成本是巨大的。科學家在用人上容易犯的另一錯誤是,團隊過於同質化。在創業時,科學家最好能搭建一個背景不同,同時又志同道合、互相補位的團隊。
本次大會主題是「向科學家致敬」。我們這一代小時候,夢想往往不是成為官員、明星,而是成為科學家。最近看到一篇報導,說如今中美兩地的年輕人,理想工作都是成為網紅,在他們眼中,網紅是既輕鬆愉快,又掙錢容易的最理想工作。
此刻重提「向科學家致敬」格外重要。沈南鵬說,紅杉中國鼓勵更多科研工作者解決人類面臨的愈來愈多緊迫難題,要讓科學家成為年輕人的楷模。
大會上一位交大校友的一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歷史,如同一個鐘擺在來回擺動,唯有技術進步一往直前。」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首席投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