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超過20%,隨著高齡人口不斷增加,醫療需求將以「等比級數」暴漲;然而少子化下,醫療資源不均只會比現在更加嚴重,成為台灣接下來最嚴峻的社會、甚至國安議題之一。
2022年最新成立、位於超過350萬人口大高屏地區唯一的國立大學醫學院——國立中山大學醫學院,以「消彌台灣城鄉醫療差距」為使命,目標成為未來守護南台灣最新、最重要、也最有價值的醫療人才培育基地!
綜合大學+全公費生,打造高齡化社會最需要的「人文良醫」
「未來所需的醫師不只是『會看病』,更必須具備『人文關懷』和『科技素養』,」中山大學醫學院院長余明隆指出,長者們醫療需求各異,有賴醫病間更好的溝通;許多長者居住偏鄉,必須更善用遠距醫療科技。這也正是中山大學醫學院的核心教育目標:「培育富人文關懷、兼具科技素養之良醫」。
在這個使命下,中山大學醫學院有兩大與眾不同的特點:
一是「跨領域的教學內容」,集結校內發展優異的各家學院,開設多元跨域課程與工作坊,讓學生融入人文、社會、管理、心理、科技、生物等醫事現場所需的軟實力,成為解決未來台灣醫療議題的新一代醫者。
二是以「全公費生」的「學士後醫學系」做為辦學起點,招收對從醫有使命感的大學畢業生,搭配畢業後八年偏鄉服務,翻轉偏鄉醫師流動率高而造成的「醫療中斷」問題,「中山大學期待提升台灣未來整體醫療品質,更希望能達成醫療平權的永續,」余明隆強調。
發揮綜合型大學優勢,跨領域課程打造「全人醫療人才」
「台灣有多間醫科大學和醫學院,但屬於『綜合型大學』的卻不多,這也正是中山大學醫學院最大優勢!」余明隆說,中山大學學院眾多,文學院、社科院、工學院、理學院、管理學院、海科院、西灣學院、半導體學院及國際金融學院等都在全國名列前茅,「醫學院與這些學院合作開課,從大一開始,就為學生帶入未來所需的新思維和能力。」
一年級課程,和文學院合作「人文醫療」,並成立了「醫學教育與人文研究中心」,把人文思維灌注到這批未來醫生的心底;二年級時,則進一步與社科院合作心理學、溝通學相關課程,協助學生理解如何更好地進行人與人、人與社區的互動。余明隆強調,醫療專業是基本,具備人文關懷才能給予病患更好的慰藉,協助偏鄉居民身心都獲得健康。
三年級時,則規劃與管理學院合作「人力資源與醫務管理」。偏鄉醫院或衛生所人員不多,派駐當地的醫師很多年紀輕輕就當上主任,面對團隊管理、溝通協調、領導協做的狀況,「透過人力資源、醫務管理相關課程,讓學生提早準備。」
貫穿三四年級的還有與工學院合作的人工智慧醫療相關課程。偏鄉很難具備眾多科別的專科醫師,透過AI醫療搭配遠距看診,讓醫師在都會區醫院就能幫偏鄉病患診療,解決交通與距離的現實瓶頸。「知道有哪些科技可用,未來面對偏鄉醫療現場,就能有更多的解決方案可能。」
「醫師進入社區裡面,尤其是偏鄉,不只是看病,更是當地居民各種健康議題依賴的守護神,」余明隆強調,整合不同學院的專長,幫助醫學院學生獲得未來所需的「全人教育」,「這就是中山大學身為綜合型大學的最大優勢!」
學涯、訓涯、職涯三階段完整規劃,打破「公費生」魔咒
中山大學醫學院第二個特點,就是「全公費生」+「學士後醫學系」的招生規劃。「學士後醫學系」鎖定已經大學畢業、決定轉讀醫學領域的人,「全公費生」畢業後必須前往偏鄉服務八年。
學士後醫學系在美國是常見模式,透過完成大學階段的通識教育、基礎學習,當更瞭解自身目標、社會需求,對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系主任陳彥旭就觀察,學士後醫學系的學生因為更知道為何而讀,往往更用功也更有目標,例如首屆的第一名學生,竟是文組出身,「有方向和目標,表現反而更好!」
「公費生必須下鄉服務八年」則是希望抒解偏鄉醫療人力不足,然而過去常見公費醫師「下鄉是不得不,時間一到就離開」,導致偏鄉「醫療中斷」的問題不斷發生。
「公費醫師不願待在偏鄉,主因不是收入,而是『學習停滯』及缺乏奧援,」余明隆分析,醫學領域的研究發展進步快速,最新的論壇、研討會等進修機會,往往在都會區。很多公費醫師會擔心,偏鄉服務的八年,會不會變成停滯的八年?
中山大學後醫系在學程規劃上,特別以「學涯、訓涯、職涯」三階段,藉由學習指導和制度創新,讓下鄉服務反而是持續成長的最佳場域,打破過往外界對於醫科公費生的疑慮。
「學涯」指學生時代的學習,大一大二偏重基礎醫學,大三大四進入臨床醫學實習,中山大學後醫系和高雄榮總、高雄長庚、高醫、奇美四大醫學中心合作,學生透過頂尖醫學中心的現場學習臨床技能。
除此之外,中山大學還特別注入偏鄉元素,和高雄那瑪夏、台東大武、屏東霧台、澎湖西嶼等偏鄉地區型醫院和衛生所合作,讓學生及早理解未來所會面對的偏鄉醫療現場。「透過不同教學階段和實習場域,讓學生的所學真正落地,」陳彥旭強調,
「訓涯」是指學生畢業後4~6年的訓練生涯,包含不分科的PGY1、PGY2,以及專科醫生訓練。最重大的改變,是衛福部開放畢業生可以返回進行次專科訓練,公費生在下鄉服務的八年內,不僅可以中斷服務,返回醫學中心或教學醫院做進修,而且次專科訓練可以抵八年服務中的兩年。「這解決了過往公費生下鄉導致學習停滯的弊病,」陳彥旭說。
最後的「職涯」,則是中山大學未來有望與醫學中心合作,結合偏鄉公職醫師的正式職缺,讓原本的公費生畢業後下鄉服務,變成等於是醫學中心的醫師派駐當地。畢業生雖說在偏鄉服務,但每週都可以回到醫學中心進修,或把病人轉到醫學中心;想要請假時,醫學中心也會派人去代替看門診,讓地方「醫療中斷」不發生。
「我們深知學生、家長、外界、偏鄉對於『醫科公費生』的疑慮,所以努力把其中阻礙,從學涯、訓涯、職涯中一個一個想辦法拿掉!」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說,這是中山大學醫學院創辦的目標,讓學生獲得終身的學習與養成支援,帶動偏鄉醫療不再發生中斷。「學習內容的跨域、培訓方式的改變、職涯規劃的突破,中山大學醫學院,成為解決未來台灣醫療資源和人才不均,最重要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