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如今的匯率政策,可以說是動輒得咎。
一方面,美國人理直氣壯地警告央行,不可操縱匯率和阻礙新台幣升值。另一方面,國內出口廠商則不斷抨擊央行,坐視台幣升值傷害出口產業而不顧。至於社會大眾,又抱怨央行的匯率政策,造成巨額匯兌損失,並使貨幣供給大幅擴張,導致國內房地產及股票價格翻騰不已。
政策搖擺不定
在面對各方不同要求的夾縫中,央行所能採行的政策空間,變得十分有限。而它明明知道,有限的空間,不足以同時滿足這些要求;卻深怕觸怒任何一方似地,不斷以搖擺不定的政策,嘗試讓大家或多或少感到滿意。當然,最後則是讓所有人感到失望而已。
其實,央行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告訴要求台幣快速升值的美國人,以及要求台幣不能升值的出口廠商,中央銀行的匯率政策,無論採取台幣升值或貶值方式來「服務」他們,都不足以解決他們各自關心的問題。
首先,就美國人所關心的貿易赤字來說,這項赤字其實和其巨幅財政赤字有關。如果利用美元貶值(台幣升值)減少進口,縱使可以一時間使貿易赤字減少,但由於財政赤字所引伸的超額需求不能透過進口得到滿足後,勢必產生通貨膨脹,於是形成出口減少及進口增加,結果又得讓美元貶值。
這種情形將一直隨美元貶值而循環下去,直到財政赤字或國內超額需求消失為止。因此,美國人不可能寄望其他國家的匯率政策,解決它的長期貿易赤字問題;而應該反求諸己,減少本身的財政赤字才是。
其次,再看國內出口廠商所關心的「升值打擊出口」問題。如果央行果真以緩和台幣升值方式,來維護出口順差,那麼因此累積的外匯便將不斷增加,連帶造成貨幣供給擴張。
順差比升值的打擊更大
央行固然可以不斷發行國庫券或債券,沖銷貨幣供給,但又會導致利率攀高,結果將不僅使央行財務結構惡化,而且促成投資減少和生產衰退,直到出口順差消失為止。
假使央行不採取沖銷政策,那麼增加的貨幣供給,一定又會帶動非貿易財價格上升。這些非貿易財,除了股票及房地產外,還包括勞動力。換言之,工資水準將不斷提高,並因此增加出口成本,直到出口順差消失為止。
所以,給出口產業帶來威脅的因素,其實是出口廠商本身造成的出口順差。如果出口順差不能利用台幣升值來平衡,則自然會透過利率上升或成本上升來平衡。唯一不同的是,升值對出口的打擊是立即可見的,而利率或成本上升的打擊卻是遲緩而無形的。但也正因為如此,後者的後遺症往往遠甚於前者。
因此,匯率邀策根本就不可能發揮長期調整經濟的功能,它只是經濟體系運作的一個結果。怎麼可以倒果為因地視為保障某些經濟部門的工具呢?中央銀行大可不必藏頭縮尾地敷衍各方壓力。它應該挺身而起,針對那些對匯率政策存有不當幻想和期望的人,指出央行所追求的,只是一個穩定的貨幣供給,以及中性的匯率政策而已。
當然,要想讓中央銀行追求這樣一個獨立的貨幣政策,恐怕先得讓它脫離行政院體系才有可能。
(林全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