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負債的一代!」一位大學生曾開玩笑地對朋友說。
他的話愈來愈不是開玩笑了。因為現代的年輕人,可能終其一生債務不斷。打從出生起,就會背著中央政府的債務。據2004年主計處統計,二十一萬多個嬰兒一生下來,就負債新台幣100萬。
長大之後,一旦用上信用卡,極可能就此背上卡債。最近爆發的卡奴事件,讓大家驚覺:台灣竟有四十萬人交不出卡費,而每位平均欠新台幣60萬元。
借債一生,造成了三十世代揮之不去的夢魘。其中又以創造塑膠錢幣——信用卡的始祖美國為甚。
美國《BusinessWeek》最近報導,自1990年代初期起,信用卡公司就把目標瞄向大學生。發卡公司說:你花200美元,每個月只要還10塊錢。
禁不住誘惑又手邊沒錢的年輕人,簡直把信用卡當成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於是,用它買電腦、買衣服、加油、還可以交學費,全然不覺得在花錢。
「可憐的三十世代,他們可能現在還在付二十歲時吃的披薩的帳單呢!」一位熟知發卡公司如何讓年輕人跳入陷阱的程式設計師說。
和台灣每位卡奴欠債60萬相比,美國學生負債不大,但比率很高。2004年,76%的美國大學生用信用卡,平均每位負債2169美元(約新台幣7萬1000元);而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上班族,平均負債新台幣18萬元。
美國的「先享受、後付款」文化早已深植於他們的理財生活中,不少經濟學者認為,一個學生借2萬美元念個學位,而能讓他在一生中多賺100萬美元,就算「聰明的投資」。
這種學債(學生貸款)相當普遍。最近兩年,美國公立大學有六成學生貸款,平均借錢約1萬5000美元;私立大學近七成學生貸款,平均借1萬7000美元。
不少年輕人畢業工作一、二十年後還在還學費。
出生於奧克拉荷馬市的佩姬,背了2萬美元的學生貸款,現在她每個月還300美元,一直要還到五十歲。想到這點,儘管年薪6萬5000美元(約新台幣216萬元),她還是覺得「負擔沈重」。
如果像威廉這樣就更慘,他工作上學,前後折騰了十年,借了11萬美元的學債和卡債念了碩士學位。但是遇上美國經濟不景氣,到頭來仍然找不到一個穩定的「像樣的工作」。不少像他這樣的三十世代,都不敢結婚生子,步父母那一代的正常道路。
政府債、學債、卡債,更加上成年後的車債、房債……,出生於網路崛起的一代,怎麼會不是「負債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