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遠見39週年 遠見39週年 訂兩年送一年、訂一年送半年 再送暢銷好書

屏科大迎接百歲!以「仁實永續」承載新時代挑戰,穩健變革邁向新局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3-11-15

瀏覽數 12,300+

圖說/屏科大百年校慶主視覺象徵屏科大坐落於北大武山下,如同受其山林資源的擁抱,深耕再地教育,作育英才。
圖說/屏科大百年校慶主視覺象徵屏科大坐落於北大武山下,如同受其山林資源的擁抱,深耕再地教育,作育英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1924年創立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百年來以農立校,卻始終能與時俱進、不斷求新求變為台灣培養跨領域人才,也替台灣農產打開國際大門。展望下個百年,將持續突圍創新,領航台灣頂尖農業技術與多元人才培育,讓屏科大成為世界一流的大學品牌。

創校百年的屏科大為台灣培養無數優秀菁英,也為早年台灣海外農耕隊拓展農業外交提供重要後盾。時至今日,面對高教內外環境的挑戰,屏科大始終秉持務實精神,不斷因應時代需求,持續為台灣社會,培育跨域整合的技職人才,朝科技化、數位化、永續化全速發展,實踐百年樹人的信念。

與時俱進、擁抱趨勢 升級農業人才

「從補校、職校、農專、技術學院到科技大學,百年來屏科大都以農業為基礎去發展學校的特色與強項,尤其面對極端氣候、農業人口老化等趨勢,我們更希望發展自身優勢,帶領台灣農業走出困境。」談及近年學校發展與轉型,屏科大校長張金龍表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農業從過去的2.0、3.0進化到現在4.0,更要因應潮流結合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而且還要能夠兼顧生態。

過去很多人認為念農沒有出路,但現在劣勢扭轉為優勢,面對永續發展成為全世界當前最熱門的議題,新興的農業人才也炙手可熱。因應未來,屏科大這些年不僅是農業技術的創新,更極力發展智慧農業,無人機、無人車的應用等,能夠取代人力讓農事更有效率,不僅為農業提供解方,也讓未來投入相關領域的青農,具備多元跨領域的職能。

尤其面對糧食危機與氣候變遷,農業也必須兼顧地球永續,張金龍校長強調,無論是品種改良、生態防治、物種保育,甚至是未來台灣農業的碳權問題,屏科大也都主動出擊,希望透過科技進步將更多友善環境的耕作方法與社會共享,肩負起對社會、對環境永續的責任。

圖說/屏科大校長張金龍

圖說/屏科大校長張金龍

跨域突圍、務實致用 開啟人才無限可能

科技大學目的在於培養實務型人才,以協助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但面對日新月異的未來,學生又該擁有哪些能力,以符合現今產業需求?張金龍校長提出,整合型的農業人才是一大關鍵,「現代農業人才必須擁有從生產到銷售的能力,同時也要增進如智慧化、自動化、綠色化的專業,而學校也必須提供相對應且更多元的教學環境,以激發學生更多的創意想像。」像是屏科大2019年成立的達人學院,從行銷、管理、創業到機電、餐飲等請業師授課,讓人才出路更加多元。

同時,張金龍校長也觀察世界上許多一流大學在校園中都有設置創業基地,他更希望在每個系所打造「實驗學習場域」,讓學生有空間、有資源可以發揮學習創造精神。「像是學校社團也可以轉型成學生的創業中心,學生從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從『做中學』一同發揮實力與創意,讓屏科大成就更多創業典範的人才。」

除了養成跨領域職能,張金龍校長認為人文素養也是很重要的核心能力。「學生若在大學環境中能學習博雅教育與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就能找到自我認同的價值觀,同時擁有人文關懷跟同理心,將來才能對社會與產業做出正面的貢獻。」

「大學」是地方知識推動的據點,更是產業創新的有力推手。屏科大在「仁實」校訓精神下,朝「技術專精、智慧創新、永續發展」治校方向,成就教師專業發展,增權益能,並提升學生專業知能,培育「適性揚才、跨域整合、學用合一人才」之教育目標前進。

在「教育層面」上推動跨域學習與加強實作經驗,在「產業層面」上增進產學鏈結及人才培育,在「在地層面」上促進學校與區域連結、深耕在地,並鼓勵師生參與及實踐社會責任,透過人文關懷與協助解決區域問題,提升大學對在地社區的服務與貢獻,發揮實質社會影響力,達成校務治理、環境永續及社會共融的永續發展面向。

從台灣邁向世界 實踐百年品牌願景

屏科大近年轉型成效卓越,在許多大學評比中總是榜上有名,無論是《遠見》調查的企業最佳大學、USR評比,都有很亮眼的表現,更連續9年在世界綠色大學評比中獲得全國第一。看見學校傑出表現,行政副校長施玟玲認為,身為實務型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屏科大累積豐沛的農業能量推動教育研究發展,成績有目共睹。

「雖然我們以農立校,但卻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打破學院間藩籬,鼓勵師生跨域合作,並提供微學分課程鼓勵學生培養多元專業知能。」施玟玲副校長強調,更重要的是希望學生透過跨領域的教學與實踐,在屏科大累積實務經驗,同時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圖說/屏科大行政副校長施玟玲

圖說/屏科大行政副校長施玟玲

展望校務行政發展,除了持續實踐培育具有專業化、全人化與國際化的人才教育目標,在迎接百年校慶的時刻,施玟玲副校長感性地說,能夠見證這個重要的歷史是人生中非常珍貴的時刻,除了回顧過往精彩校史,更希望未來能串連更多傑出校友的資源跟力量,幫助屏科大持續向上發展,擠身國際一流科技大學之列。

在屏科大教書三十多年的學術副校長陳瑞仁也認為,屏科大積極運用優勢或資源特色,打造出屬於自身的特色,除了提供學生優質的學習環境,也鼓勵更多老師及研究人員持續深耕學術研究,帶動良好的校園風氣更鼓勵創新,他認為這是屏科大保持優勢的動力。

「『攬才、育才、留才』是屏科大在發展校務上主要著重的三個面向,目的是提升大學品質及高教多元研究能量。」陳瑞仁副校長同時表示,教授們不能只關在學術象牙塔,更要與社會接軌,了解產業需求,發揮社會影響力。也因此學校積極鼓勵老師能多與業界交流,共創產學合作機會,一同促進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同時隨時調整教學方針,為業界培養最適合的人才。

圖說/屏科大學術副校長陳瑞仁

圖說/屏科大學術副校長陳瑞仁

面對學校未來期待,陳瑞仁副校長期許:「身為一座百年大學更有責任與義務,結合農、工、管理、人文、國際、獸醫、達人等學院特色,朝更多元跨域的方向發展,並隨著時代潮流培養出具備永續思維、人文關懷等領域的世界級人才,擴大學校對社會、大眾及環境的影響力。」

在推動台灣技職人才培育上,屏科大也肩負起銜接技職教育實務人才培育的責任,教育副校長馬上閔表示,除了透過「熱帶畜禽永續生產人才培育基地計畫」等專案計畫持續與高中職學校互動及強化夥伴關係,整合教育資源及促進學生學習銜接,未來也會盤點學校強項,強化特色科系,並與區域產業結合,以實作活化理論技術,接軌未來產業所需。

同時,為鼓勵學生跨出舒適圈到海外實習,屏科大配合教育部「學海築夢」及「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從103到111年已有406位學生赴日、韓、英、美與東南亞等14國專業實習,不僅認識當地產業發展情況,也能拓展自我國際視野、增加國際移動力。

圖說/屏科大教育副校長馬上閔

圖說/屏科大教育副校長馬上閔

馬上閔副校長強調,未來將持續強化與國內外各個產業合作,同時結合產官學各項資源,透過課程規劃與共享,深化學者、學生及產業的交流與培育,以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π型人才,協助產業技術升級與轉型,不僅增加屏科大國際能見度,也能提升台灣的國際競爭力與國際連結。

屏科大百年來從科技農業、生態產業、白金社會及永續經濟,共四大主軸併進,以農業科技、生命科學為本,結合工業與管理技術,納入人文社會關懷;同時強化及深化「理論與實務整合」和「跨域與創新」的四跨培育面向:跨學界–鏈結產業、跨數位–資訊科技、跨領域–專業知識、跨地域–接軌國際。

「科技力、永續力、創新力與跨域力是我們部署培育未來人才的關鍵力量。」張金龍校長表示,「從台灣走到世界」是屏科大展望下個百年的期許,屏科大必須前瞻成為「未來大學」,制定打造「未來人才」計畫,以迎接瞬息萬變的大時代,成為國際一流的全方位農業科技大學;除了推動「屏科大」成為世界大學品牌,更期待學生善用學校的學習資源、先進設備,並踴躍加入師長組織的跨域團隊,不斷充實自己、創新想像,培養出面對未來各種挑戰的能力,同時發揮創意思維與創業精神,將想法化為實際行動。更重要的是,將來能學以致用解決農業發展在大環境下所面臨的問題,為社會永續價值挹注改變,引領台灣開創新可能。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數位專題

企業辦校出頭天!2025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

2025《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揭曉!「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進入第十個年頭,2016年,高教因應退場危機而啟動一系列的轉型新政,十年來,《遠見》一同陪著高校走過轉骨之路。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