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持續不景氣,讓台灣講求「價好料實在」的貧窮商機逐漸滋長。而已長達十五年不景氣的日本,則經歷了一波貧窮商機。1990年代初,日本面臨成長停滯,在裁員、失業的陰影下,消費者守緊荷包,導致許多零售業者虧損連連。2000年,SOGO、西武百貨相繼申請破產保護。隔年第四大零售商Mycal以1兆4000億日圓巨額負債步上後塵。
2002年日本零售業銷售總額較前一年下跌6.1%,百貨公司銷售額更銳減17.4%。一位上班族表示,她去百貨公司寧願只逛不買,因為「年終獎金縮水,根本沒閒錢可花。」
「高價位的百貨公司已無法主宰日本消費者,」《經濟學人》指出,「不景氣讓一批新的連鎖店,得以重塑日本的零售風貌。」
過去日本人崇尚國貨,購物前必先確認是否為日本製。然而景氣低迷、收入遽減,已使高價日貨不再是精打細算消費者的優先選擇。大創產業的百圓商店Daiso、5000日圓的Zoff眼鏡,以及1900日圓的Uniqlo羊毛衫等低價、質好的連鎖商店,因而快速在日本走紅。
以日本大創產業株式會社為首的百圓商店Daiso,就是掌握人們「想購物,但不想花大錢」的心理,而開出業績紅盤。
1977年Daiso成立時,即以百圓均一價為號召,銷售中國大陸等地製造的日用商品。然而1990年代,Daiso才受惠於經濟不景氣,開始飛速成長。1997年營業額已突破480億日圓,每月展店數十家,成為主婦最常光顧的店家。
百圓買百種品味
低價與品質兼顧是百圓商店的最大魅力。能大幅壓低售價,是因為大創一次訂製量高達百萬件,製造商相對也願意提供極優惠的價格。
以文具、掃把、水壺等家用品來看,百圓商店的產品質料與一般店家差別不大,價格卻只有三分之一,讓消費者難以抗拒。
商品種類繁多,也讓日本人把百圓商店當做有求必應的百寶箱。Daiso販售近八萬種品項,幾乎囊括了所有想像得到的日用品。走進店裡,會看到銀亮的細鐵架上,擺滿琳瑯滿目的商品。光是梳子就有長長短短等十多種式樣,充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品味。
不斷推陳出新,則是百圓商店長青的關鍵。Daiso每個月開發一千種新品,讓貨架隨時保持新鮮感。店內商品八成為公司自行企劃,也賦予Daiso產品不易從他處購得的獨特性。
逛百圓店已經不只是圖低價,也是享受生活情趣的一種方式。「百圓商店是主婦們休閒娛樂的場所,店家必須提供豐富的挑選樂趣,一旦她們感到厭倦,生意就做不下去了,」大創產業社長矢野博丈表示。
迄今,大創產業的百圓商店在日本已有兩千四百家分店,年營業額超過3000億日圓,成為通貨緊縮時代裡,經營企業成功的範例。
1900日圓成衣引起熱購
同樣掌握人們要便宜,也要品質而盛極一時的,則是日本成衣商迅銷公司(Fast Retailing)。
過去日本成衣市場呈現兩極化,昂貴名牌外,大多是廉價次級品。迅銷公司社長柳井正卻因為到香港旅行時,發現中國製造的超低價衣服,決定投入「便宜好貨」的利基市場。
在「日本設計,中國生產」模式下,柳井正在上海、廣東等地大量設廠,降低剪裁變化,以基本款為主打。每家工廠負責一種生產款式,每月生產五十萬件,以獲取規模經濟。
此外,Uniqlo從產品企劃、生產鋪貨,到店面銷售統統一手包,也有效省卻中間商的成本。為了確保品質,柳井正更派遣專業人員實際監督指導整個生產流程。
有效壓低成本,使得市面一般售價4000~5000日圓的羊毛衫,Uniqlo得以1900日圓的超低價攻占市場。
同時,Uniqlo投注重金強打廣告,並於流行大本營東京原宿開設旗艦店,積極建立消費者的信心,因此一炮而紅。
2000年初,「Uniqlo熱」瀰漫大街小巷,迅銷公司營業額與股價屢創新高。Uniqlo一度成為日本蕭條時代的國民品牌,平均每人擁有兩件Uniqlo的產品。社長柳井正也曾被《BusinessWeek》選為亞洲之星。
「人不能管理變局,只能走在變局之前」,不論大創百圓商店或迅銷公司的Uniqlo成衣,都是適時掌握了不景氣的貧窮商機,所以開創出不凡業績。正如經濟學家諾利斯(Ruby Norris)所說,「產品會被人需要,是因為它們能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提供令人滿意的功能。」
日本走過的路,證明了「便宜,也有好貨」的時代來臨。而已經喊窮五年的台灣,也將會出現更多瞄準貧窮商機的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