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260萬英國人沒經濟活動,為何他們寧可躺平?

簡嘉宏
user

簡嘉宏

2023-09-23

瀏覽數 7,800+

即便英國企業持續面臨勞動力短缺,當地不工作也不願找工作的人口竟攀升,為何他們可以選擇直接躺平?Pexels by Pixabay
即便英國企業持續面臨勞動力短缺,當地不工作也不願找工作的人口竟攀升,為何他們可以選擇直接躺平?Pexels by Pixabay
00:00
00:00

英國近期不僅缺乏經濟活動的人口創新高,脫歐後的經濟疲軟又雪上加霜。但離奇的是,即便英國企業持續面臨勞動力短缺,當地不工作也不願找工作的人口竟攀升,為何他們可以選擇直接躺平?是否台灣人跟英國人比真的太「奴」?

英國的「不活躍率」(inactivity rate,既不工作也不找工作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過去20年,始終保持令其他富裕國家望塵莫及的低水準。但2019年後,開始不一樣了。

這樣的轉變,主要歸咎於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的封鎖措施。然而,其他經濟體在疫情趨緩後,已開始出現經濟反彈,英國的不活躍率卻持續攀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英國不活躍率仍繼續攀升

「不活躍率」這個指標,通常用來評估一個國家的經濟健康和就業市場狀態。因此,不活躍率上升時,可能意味著經濟出現問題,或是就業市場出現變化。

以英國為例,境內不活躍率的持續上升,可追溯至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際,迫使英國政府實施封鎖、社交隔離措施,以控制病毒傳播,前述措施對經濟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許多企業被迫關閉,更造成失業率攀升。

因此,許多英國人被迫成為不活躍的勞動年齡人口,因為他們失去工作,但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他們也無法積極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而且,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OECD成員國的不活躍率平均下降0.4個百分點,英國的不活躍率反而上升0.5個百分點!

英國不活躍率上升的現象,存有許多解釋。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長期封鎖,可能使英國人民失去工作,由於市場不穩定,他們也不敢冒險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其次,疫情可能對部分行業造成長期損害,導致大量工作機會消失,使得就業市場變得更競爭。此外,英國經濟不確定性和財政困難,可能使愈來愈多人選擇放棄就業,直接依賴社會福利等支援。

但事實上英國自脫歐以後,當地企業就苦缺人才,還迫使英國政府規劃放寬外國人就業規定。顯然是短缺職位類型與當地既有人才不適配。

為解決這個問題,英國政府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提供培訓和技能提升機會、鼓勵人民重返勞動市場等,藉以減輕疫情對受影響行業的影響。

英國政府發現,英國人民被歸類為身體不適的比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多。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英國政府發現,英國人民被歸類為身體不適的比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多。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英國政府借貸年增6000億,反讓愈來愈多人「身體不適」?

除了就業因素,英國政府發現,英國人民被歸類為身體不適的比例,較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長期患病且缺乏經濟活動的英國人高達260 萬人,自2020年初以來增加47.6 萬人,創下歷史新高。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訂閱遠見,贈送24吋行李胖胖箱

缺乏經濟活動人這麼多,解釋了為什麼英國企業面臨勞動力短缺、英國社會面臨高通膨的困擾,甚至,還成了英國財政的意外負擔。根據英國財政監督機構預算究責辦公室的說法,由於稅收減少及福利支出增加,導致英國政府年度借款暴增157億英鎊(約196億美元),約占英國GDP的0.6%。

此外,英國選擇性治療的等候人數也大幅增加,從2020年2月的460萬人,增加到2023年夏天的760萬人。深究結構後發現,半數以上的等候照護人口,竟均未達勞動年齡,主因就出在英國疫後的福利制度「太完備」。

21世紀,英國進行一波社會福利改革,加強英國人民申請喪失工作能力福利金的難度,以防止詐欺,也可保持較低的經濟不活躍率。

同時,部分真正有需要的申請人,卻被剝奪應有的權利,加上2019年發生數起判定適合勞動,卻不幸致死的案例後,英國政府改變做法,鬆綁申請的審查嚴格程度,以求讓英國人民更容易申請福利金,總計2019至2020年會計年度,提出申請的成功率逾八成,而10年前,這一比例僅為35%。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英國後,更增加不正當的激勵措施。

原本舊制度讓暫時喪失工作能力的人,康復後立即重返工作崗位,但新規定大幅提高聲稱永久喪失行為能力的相對獎勵,那些目前被認定永遠無法重返工作崗位的人,福利金是以往暫時無法重返崗位的人,能得到的兩倍。這讓英國人誇大自己的疾病,不再積極求職。

福利制度竟成經濟復甦毒藥

英國長期失去工作能力的福利,對人民的吸引力日益增強,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更變本加厲。這種比失業津貼更具吸引力的福利,不僅提供更長期的經濟援助,申請也簡便,英國政府照顧人民的政策已產生負面效應。

首先,長期失去工作能力的福利,會變得更具吸引力,部分原因在於它提供一種相對穩定的經濟基礎。對那些不再能參與勞動力市場的英國人來說,這種福利提供一定程度的收入保障,有助於維持生計。相對而言,失業津貼通常是短期的應急方案,大多在一段較短時間內終止,可能會給受益者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感。

其次,疫情爆發加劇長期失去工作能力可獲福利的吸引力。疫情讓許多人失去工作,還發現重新就業變得更困難。這導致福利系統運用得更廣泛,以應對失業和經濟不確定性。英國政府機構紛紛提供支持,確保福利補助申請幾乎不會被拒絕。然而,這也帶來問題,特別是大量人口開始依賴這一福利體系時,社會福利開始變得不堪重負。

根據英國財政部辦公室(OBR)的報告,如果福利補助批准率保持在2016~2017年的水準,未來的福利索賠申請案,將減少67萬件,但目前,英國因長期失去工作能力,而申請福利的人數節節攀升,為因應這一趨勢,英國政府已展開改革,在9月5日宣布一系列新措施,包括要求申請者思考能否在家工作、遠距工作等。但這些措施預計要到2025年才生效,並適用於新的申請者,對降低英國目前高居不下的不活躍率,毫無助益。

始於20世紀初的英國福利制度,原來為保障國民基本生活需求,而實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社會保障、醫療保健、住房保障、失業救濟等,歷經多次改革後,已成為世上相對完備的福利制度之一,堪稱是西方經典教科書。

但英國政府要如何在照顧人民與活絡經濟間取得平衡,經濟成長與保障權益孰輕孰重,考驗著倫敦唐寧街10號的主人。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