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大陸近年的商學教育發展,位於上海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無疑是一項奇蹟。今年在全球商學院排名第二十二名的中歐,靠著優秀師資、畢業生高薪資、國際化課程,讓大陸學生甘願放棄美國的獎學金,留下來就讀。
1994年成立的中歐,短短十一年就在世界迅速崛起,美國知名的商學院前往取經,國際媒體也撰文介紹,「我們跳得很快,」副院長張維炯不否認學校的進步。
「我們的教授非常認真,」張維炯說,中歐在國外召募師資,提供至少8萬美元的年薪,網羅不少歐美名校的教授和終身教授,校方要求他們每人每年都要發表論文;有時候,中歐和哈佛同時找上同一位教授,可見其師資水準。
大陸就業市場的奇蹟
為了和國際接軌,中歐以英文授課,「不會英文,就像不會講中文,」張維炯表示,因而招到兩成外國學生。如同美國商學院,入學前要考GMAT,中歐買下版權,或翻成中文,或按其模式出題,挑選最優秀的學生。
中歐還有個全球紀錄:畢業生薪資三年內調幅超過一倍,居全球之冠。今年每個畢業生有五到六個工作機會,平均年薪是3萬美元,三年內會超過新台幣200萬元,這樣的前景讓台灣畢業生羨慕不已。
考進中歐很困難嗎?張維炯指出,MBA班刻意採高報名費制,拉高門檻,接著進行資格審查,選出合適者,再從中挑選,最難考時八人取一人,現在約莫四到五人取一人;EMBA班則有跨國企業高階主管、台商就讀。
就學費和薪資報酬率來看,中歐和歐美一流學校相比,學費相當「便宜」,一年半的MBA班約1萬8000美元,約是排名第一的哈佛的一半,尚不及同為第一名的華頓商學院一半;但畢業生卻有3萬美元的身價,似乎是不錯的投資。
國際化是中歐的另一項優勢,張維炯說,他們和哥倫比亞大學、維吉尼亞大學等二十七所學校交換學生,在課堂上,學生和他國同學交流,學習團隊精神,又能到海外上課,有助畢業後發展。
大陸MBA供不應求
大陸教育部從1991年起,核准設立MBA課程,十四年來,從九所學校增加到九十五所,畢業生從八十六人增加到一萬兩千人,可是,這個數字離大陸的需求還差太遠。
「供不應求」是大陸需求MBA的貼切形容,張維炯自行估算,大陸有登記的企業有兩千萬家,其中,2%是中大型企業,相當於四十萬家,如果每家要三個MBA,表示市場需要一百二十萬人;但是,現在只有一萬兩千人,就算九十五所學校能每年生產三萬人,還得等個四十年!
憑著在國際間的響亮名氣,中歐在北京、深圳都有分校,如今,武漢、重慶、南京也要求該校前往開設課程,張維炯表示,礙於師資有限,他們沒有這個打算。儘管我方不承認大陸學歷,他們仍歡迎台灣學生,也希望能和台灣的商學院合作,共同研究兩岸企業,建立另一種互動模式。
MBA行事守則
美國安隆事件一度讓人質疑MBA畢業生的價值;然而,商學院生學習專業技能之餘,最該認識什麼呢?
張維炯認為,學生不應只看重薪資,看到某企業提供較高薪水,就跳槽離去,職涯發展才是優先考量,找到能發揮的企業比拿高薪重要。
「遇到困難、不要放棄」是張維炯的第二項建議,企業遇到不可期的逆境,堅持到底才能贏得勝利。
「大膽分析、承擔風險」也是應培養的特質,此外,「講究誠信、團結合作」能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則是另一項應有的品格。(黃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