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他們為什麼在大陸投資?-王明/孤注一擲‧黃滿照/絕地重生

王梅‧曹郁芬
user

王梅‧曹郁芬

1988-11-15

瀏覽數 13,600+

他們為什麼在大陸投資?-王明/孤注一擲‧黃滿照/絕地重生
 

本文出自 1988 / 12月號雜誌 第030期遠見雜誌

王明/孤注一擲

誰是王明?

「如果到深圳去問,包括公安局、檢查院、法院在內,很多人會說:「王明是個騙子!」」

王明到底騙了什麼?

「他什麼也沒有騙!」

那麼,為什麼大家要說他是個騙子?

「唉!這個話很難說得清楚。我覺得這個人很有毅力,在深圳一熬就是九年。不過,他的事業到底能不能成功?我很懷疑。」

「如果你們把王明的事情報導出去,我看很多想來投資的台灣商人都要望而卻步了!一九月下旬的一個下午,在廣州市的東方賓館內,一位孫姓大陸商人對著台灣訪客談起王明,一時間彷彿欲言又止。

地下市長

一位台灣明友去過深圳幾次,他形容在那裡見到的王明,看起來「威風八面」。他有四個佣人、兩個私人祕書、兩個司機。司機常開著一輛賓士五00,載著他到處橫衝直撞,十分惹人注目。有人形容王明是深圳的「地下市長」,他和中共很多高級領導來往頻繁。包括鄧小平的兒子在內,很多高幹子弟到了深圳,都會借他的車子用一用。

五十二歲的王明,曾經開過書店、夜總會、服裝公司,也玩過股票。他在上海出生,十二歲隨父親到台灣。二十年前由台灣到香港,九年前又從香港到中國大陸。

年輕時候曾在台灣當過總統府憲兵、自稱「和蔣家關係不錯」的王明,和絕大多數到中國大陸投資的外商一樣,一開始抱著「合則留,不合則去」的心理,只敢做小規模的投資。

他從香港弄了幾部舊機器到深圳,開了兩家工廠,沒想到竟然賺了不少錢。六年前,他開始嘗試一項長期投資計畫,在深圳特區附近的寶安縣平湖區,花了二千萬港幣陸續買了一塊面積一九三七萬平方英尺土地的使用權,一心想把這塊地開發成兼具商業、住宅、旅遊等多用途的綜合企業城。

對王明而言,這是一項相當大膽的嘗試。當時平湖只是一片荒蕪的農地,人口不及九千。一個普通商人要投下龐大資金來開發它,很多人認為不可思議。

「我想在這理生根。而且,我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挑戰性。」斜靠在沙發上,王明捻熄了手裡的香煙。在他頭頂上方的牆上掛著一幅字:「開源節流積累資金,為四化建設作出貢獻--葉道英八四年三月」(編按:葉道英為葉劍英之弟。)

一夜之城

王明的構想是,把平湖綜合企業城開發成一個「中國式新型農村的實驗樣品」。「如果有朝一日我成功了,不就可以做為別人的榜樣嗎?」王明顯得興味盎然:「深圳有一句口號:「一夜之城」。九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空白。深圳從無到有,一步一步發展起來,我就是最好的見證人。」

在大陸,幾乎從來沒有外人獨資搞開發的經驗,王明是個特例。由於開發案涉及的範圍太廣,政府上上下下各個部門,王明幾乎都有打交道。他不但捐錢修橋、鋪路,年節更不忘上下「打點」。他的一位朋友曾親眼目睹,有一年過中秋節,光是為了送禮,王明從香港買進好幾卡車的月餅、洋菸和洋酒。

「在大陸做事有很多訣竅,人際關係特別重要。」王明解釋,多做人際關係,辦事情才能快。八五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終於批准了他的投資開發案。

然而,從在平湖買地開始,這個計畫前後拖了五年才被批准 他幾乎用光了所有的道金。中共官方曾經找他合夥經營,卻被王明擋了駕。他批評那些人「扛著社會主義的招牌,暗地裡在啃社會主義的大腿」,想藉機撈油水。

商人不與官鬥

王明說,深圳一帶的地皮現在很「緊張」,八百塊人民幣才能買到一平方公尺的土地,當初他買的時候只要八分錢,所以很多人對他「眼紅」。「他們想騙我和他們一起合搞,我才不幹!那些傢伙只會做官,根本不懂怎麼做生意。」

王明再三強調,「商人不與官鬥」,保持距離,安全第一。尤其是中國大陸還缺乏法律的觀念。「你跟他講「法」,它偏偏要用「權」來搞你。我總不能老是在「法」和「權」的夾縫裡生存啊!」

儘管王明聲稱:「你做你的官,我做我的買賣。」但接接近他的人卻指出,王明心直口快、脾氣又衝,凡是碰到不合理的事就和人頂撞,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使他處處受刁難。再加上他曾經利用一些「權貴」的親屬替他做事,結果反被設計坑害,賠了不少錢。種種因素,幾乎使他陷於寸步難行的窘境。

當初,王明打著「台資企業」的名號,因而享受比外資企業更優惠的條件。他對中共宣稱,他的計畫案將叫引進更多台資和外資到平湖企業城裡設廠。然而,好幾年過去了,到目前為止,連一家外資廠商也沒有。某些人因而指責他「做事空洞」、「空口說大話」,甚至說他是「騙子」。

他自己倒是看得很開,「在這裡常有不順利的地方,可能是困為時機未到,心存觀望的人也很多。」

走過了大半人生的王明,為了「尋根」、為了「在台灣沒有歸屬感」而輾轉回到中國大陸。他的這一著棋,到底是成功還是失敗?沒有人知道,恐怕王明自己也不知道。

孤注一擲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有人說,王明是孤注一擲。這已經是他最後的、也是唯一的希望。

午夜十二時,在深圳的一家小酒館裡,王明啜飲著手中那杯人參白蘭地,低沈地吐出一句話,彷彿是喃喃自語:「我已經沒有選擇了,這是我自願的……。」

黃照滿/絕地重生

「現在我做事情都要防一手,學習代價太高了。」談起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的經驗,自稱交了五年學費的黃照滿忍不住頻頻搖頭渭嘆。

化工博士出身,今年五十二歲的黃照滿畢業於台北工專,曾在台灣擔任台塑集團南亞塑膠公司的副總經理。雖然持有美國綠卡,他卻遲遲不入美國籍,而以台胞身分在大陸設廠,目前擁有七家工廠和一間賓館,總投資金額達一千一百二十萬美元(其中一半是向銀行抵押貸款)。

大陸投資先鋒

一九八一年黃照滿到北平,包括中共「政協」前任主席鄧穎超在內的多位領導人接見他,並且遊說他到深圳「看一看」。

同年,自稱是「開創型企業家」的黃照滿,決定在深圳投資開設塑膠廠。當時的深圳「市政府」不但展臂相迎,還允諾給他一塊地。但是他到建廠預定地勘察,才發現所謂的建廠用地竟是一片山。「開山又不是我的專長,而且還要睡在草棚裡,那真夠嗆的。」他苦笑著說。

推土削山只是基本功夫,在美國的設計班底還定期為他寄來廠房的設計圖,每個月兩次,一次六大箱。黃照滿每次都親自搭火車到香港,把六大箱設計圖揹進深圳。「那時候坐的是半貨車、半火車,前面載豬,味這難聞得不得了。」他回憶說。

辛苦地熬了八個月零六天,廠房終於建起來了。不過,他的煩惱才剛開始。

困擾之一是人員的素質。廠裡的人既不會開信用狀,也不懂得如何押匯,全部由他一個個教。機器開不動了,半夜要他去修理;配方出了差錯,要他親自調劑量。他無奈地表示:「什麼都得自己做。」

合資對象胡作非為更令他氣結。雖然持有三七%的股份,掛著總經理的頭銜,但是擁有七0%股權的中共代表卻對他提出的經管管理辦法視若無睹。

他形容對方派來的副總經理簡直「無法無天」。他可以不經總經理同意,便拍賣屬於合營企業的汽車。「最滑稽的是他個人簽字,用公司名義向銀行借了一百七十多萬,銀行居然借給他了,債務卻算在合資公司頭上。」

走錯第一步棋

黃照滿氣價地表示,在美國只需要六十人,即可年產八百萬噸的霰,在大陸要雇用三百人,只年產三百萬噸。他痛心地指出:「投資前三年賠了兩百七十七萬美元。」

眼見投資的心血即將成為泡影,黃照滿向有關單位表示:「我垮了是小事,一個好好的廠整成這樣,對國內開放政策影響太大。」

經過他多方奔走,堅持自己的管理辦法,工廠才有了轉變。三百名員工逐漸精減成一百人,副總經理也由他挑選的人接任。為了整頓這家工廠,他感嘆地說:「我跑了多少單位啊!真是碰得頭破血流。」

不過辛苦總算有了代價。深圳塑膠廠去年的盈餘是五百三十三萬美元,今年預計可以賺進九百萬元。目前的產量已提高到一千兩百萬噸,主要產品如聚氯乙烯、PVC、透明膠片等,在香港占有五分之一的市場。

自謙是學技術的,對管理懂得不多,黃照滿卻在接管短時間內使工廠轉虧為盈。他認為自己掌握的只是幾項簡單的原則:成本管理、崗位責任、全面品質管制。他推崇台塑是「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但是想在大陸推行這套管理制度,「要花多少心血啊!」他嘆了口氣說。

回憶這段創業過程,黃照滿反覆說著:「實在太辛苦了。」認識他的一位朋友則批評他「第一步棋就走錯了」。這位堅持獨資經管的台商表示,黃照滴與缺乏管理知識的中共單位合資,而且投資項目是高科技的化工業,就難免要多付出一些代價。

修改事業藍圖

然而,黃照滿當初決定在深圳建塑膠廠,也經過一番盤算。當時中國大陸正進行南海石油計畫,他認為石化業在大陸極具潛力。他的構想是先幫中國大陸建造一個五百萬噸的煉油廠,然後再造輕油裂解廠和塑膠廠。

雖然投資金額龐大,遠非黃照滿的財力所能負荷,「但是我可以負責籌畫。」他揚起頭說。不過,他真正的雄心是希望自己掌握原料,在石化界做出「一個完整的企業」。

經營八年,黃照滿投資了七家與石化業有關的廠,各廠持有的股份從二五%到三0%不等。「不過我現在做法有點保守,只要守住我自己那條線就好了。」他不諱言修改了自己的事業藍圖。

他目前是希望利用大陸的原料及工廠,做成中間產品,然後運到美國的工廠,做精密加工,直接銷入美國市場。

至於未來的投資計畫,「跟我現在幾個化工廠務掛鉤的,我可以入一點股」,他笑笑說:「要我再設幾個廠,我可不做了。」他表示希望將來把大陸幾家工廠交給親手培植的主管經營,自己的精力要往美國轉移。

經過一番整頓,黃照滿認為自己在中國大陸有了一張差強人意的成績單。他透露,全部一千一百二十萬美元的投資中,自己口袋裡拿出來的資本是五百六十萬,其餘都是向銀行抵押貸款。他表示從目前的營運狀況分析,雖然一千多萬的投資還沒有回本,「但是回收有望了」。

要付出很多代價

平均每天三小時的睡眠,白髮一根接一根地冒出來,黃照滿坦承在中國大陸投資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他說:「在美國跟我談一個鐘頭要七十五塊美金,顧問費是一百塊美金。」但是在中國大陸,他不僅免費提供技術、市場和管理方法,還提拔了五、六個總經理,培養了幾十個工程師。

眼見近兩年有意到大陸投資的台灣商人日益增多,黃照滿感歎地表示:當年他到大陸投資設廠時,還被中共視為剝削勞工的資本家,「他們覺得挖你一點錢也是應該的,」他說:「現在進步了,深圳市政府可以讓外商合理地賺錢,多給外商自主權。」不過他叮嚀要在大陸投資的商人:「要搞好人際關係,準備充分的流動資金,最重要的是本人一定要到大陸盯上三、五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