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無敵浪漫的天文奇觀──超級藍月(Blue Supermoon),100年至多出現4次,地球村「村民」或將得見。何為超級藍月?月亮會變成藍色的嗎?
今年(2023)最大、最亮的滿月將於8月31日升起,它被稱為超級藍月,包含著「超級月亮」和「藍月」雙重意涵。
「超級月亮」(supermoon)的說法始見於1979年,由占星師理查.諾勒(Richard Dyre Gloria)提出。如今,人們習慣把近地點(月球在軌道上距離地球最近的點)附近的滿月稱為「超級月亮」。
雖然月亮遠近的變化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大影響,不過也確實喚起人們對觀測月球的興趣。隨著觀賞「超級月亮」的風潮逐漸形成,天文愛好者們的清單上又多了一件每年期待的事件。
今年的超級月亮有兩次,恰好都在8月,第一次是8月2日淩晨,第二次是在8月31日,這兩次超級月亮的大小相差無幾,而且都是「地月距離」在36萬公里內的超級月亮,更為特別。
而所謂的「藍月」,並不是月球變為藍色,而是指在同一月份出現第二次滿月。
根據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解說資料,由於月球朔望週期為29.53天,比大部分月份短,因此平均每2至3年就有機會發生藍月。
按照這種定義,今年8月31日的超級月亮不僅是藍月,還將是「超級藍月」。
歷史統計顯示,超級月亮和藍月同時發生的「超級藍月」非常少見,從1951至2050年的百年間僅出現過4次,分別在1996、2010、2023與2029年。
「藍月」並不會在晚上變成藍色
「藍月」一詞不僅出於詩人騷客的靈感,和膾炙人口、貓王與法蘭克辛納屈都曾演唱的西洋經典歌曲《Blue Moon》,也有它的科學根據。
「藍月」出現的頻率和「十九年七閏」的演算法大致相近,按照日月運行的週期,19個回歸年(228個月)中會有235個朔望月,根據「抽屜原理」,必然會有7個月裡會出現兩次滿月。
但「藍月」並不代表月亮真的會在晚上變成藍色。事實上,這次的超級月亮將是橘色的。
「藍月」是由英語「Blue Moon」直譯而來,其意本為「罕見的事情」。在西方,「藍月」是一個西曆月中的第二次滿月,因相對平時現象而言比較罕見,而被叫做「Blue Moon」。這個稱呼原來是某些國家的民俗稱呼,經過近幾年網路的傳播,慢慢變得比較流行。
據1999年3月的一份美國報紙記載,這一個月當中出現了兩次月圓,而該天文現象,每隔33個月份就會發生一次,由此產生俗語「once in a blue moon」,意謂千載難逢、百年難遇。
今年特別稀罕的是,所謂的「藍月」,正月裡已經出現了一次,而一年有兩個月份發生兩次月圓的異象,100年中最多只會有4次。
月亮真的變成藍色,也不是沒有
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天文雜誌《Astronomy Magazine》報導指出,一輪藍色的月亮並非天方夜譚,而是確有其事。
根據歷史記載,1983年,墨西哥的艾爾智瓊火山、1980年的聖海倫火山和1991年皮納圖博火山爆發之後,人們都看見過藍色的月亮。
經科學研究發現,大型火山噴發將大量的二氧化硫噴射到地球平流層時,這些氣體會粘附在顆粒上,形成氣溶膠,這些塵埃粒子或煙霧在大氣層中造成紅黃光散射,月球可能會呈現藍色。
另一種情況是當北半球冬季的到來,會帶來大量高雲層,從而產生藍色月亮。如果有耐心或夠幸運,可能會瞥見它呈淡藍色或水綠色。但持續時間可能只有1秒。
無論是哪一種,看到藍色的月亮也是千載難逢,就跟超級藍月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