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投入地方創生,成為翻轉鄉鎮的新解方,然而懷抱著熱血理想回到家鄉卻可能面臨不同程度與面向的困境,更需要外部的支持力量讓他們走下去。而信義房屋社區一家「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就是「社區的天使投資人」,支持高雄美濃的果然紅工作室舉辦「小地藝術日」,讓返鄉青年與在地居民在土地共創藝術,遊客得以走入農村感受處處洋溢的永續生機,也因有社區一家計劃,以青年的力量擾動地方,突破同溫層,讓不同年齡的人都能參與。
「返鄉」在這幾年成為一股風潮,無論是回鄉接手家族事業,或是務農、創業,甚至開店,都為地方注入新的活力與想像。來自高雄美濃的羅元鴻和蔡佳蓉夫婦,十多年前結束在高雄的教育訓練相關工作,決定轉換跑道回鄉,一方面接手家中的田地務農,另一方面也投入心力在藝術創作。
返鄉支持永續與藝術,為家鄉注入活水
直到2011年因為莫拉克颱風造成農損,羅元鴻和太太便開始環島,在花東一帶認識了有機耕作,以及在地返鄉青年參與社區共好模式,便決定回到家鄉身體力行,不僅推動自然農法耕作,也參與旗美社區大學和美濃愛鄉協進會的社區導覽解說班,進而接觸了有關生態環境、客家歷史等知識,對地方有了更深的認同,在農耕之餘,也提供深度農村導覽體驗與在地農產文創商品,進一步推廣農村特色與友善農產。
羅元鴻表示,「我們轉型自然農法之後,逐漸看到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這幾年移居到美濃的人也起而效尤選擇這樣友善的農作方式,去對待這片土地。」除了生態環境出發,2015年羅元鴻與蔡佳蓉參與了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感受到藝術對地方帶來的影響力與自信心,因此也想用自己的力量在美濃注入藝術的力量。
2017年他自籌經費在自家農場舉辦第一次「小地藝術日」,使用在地素材、原料創作地景裝置,開啟了小小的農村也能創造藝術,同時也傳遞農業的文化性與生態意義。同年他們也推出國內首次以小孩為訴求的「小孩趣市集」,透過這兩場活動,將美濃返鄉青年、藝術家、小農與社區居民串連在一起,讓大人小孩一起看見留在家鄉也可以實踐夢想。
「社區一家」讓創生好點子做得更長久
然而活動初期羅元鴻也遭遇資源不足的難題,有人提議不如申請公部門的補助計劃,但他卻因為程序審核過程門檻高與核銷繁雜而卻步。後來因為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的牽線,讓他知道了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可以不限主題、不限年齡、不限個人與團體,也可以不必處理繁雜的核銷問題,「更重要的是信義房屋支持的是真正為社區做事的人。」
信義房屋看見羅元鴻與果然紅工作室對社區的投入與無私,不僅2018年獲得社區一家計畫《築夢個人類》首獎,2019年又獲得《幸福社區類》首獎,2020、2021年則獲得社區類楷模獎。對羅元鴻來說,信義房屋就像在汪洋中看見一艘船,讓他可以在往前奮力游的時候,可以稍微喘息一下,甚至是停下來思考下一步要如何讓社區變得更好。
羅元鴻表示:「其實無論是社區營造或是地方創生,最煩惱的就是要如何持續的做下去。而每次參加『社區一家』其實都會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把影響力擴大,同時保持初心。尤其信義房屋的評審也教我一定要和其他人串連,不要自己悶著頭做,必須讓更多人來參與力量才會越來越大。」
凝聚人與人,將良善的漣漪擴散出去
也因此,從在自家農園舉辦小地藝術日、走進社區小學開展市集,到現在已與地方上9所學校串連,甚至還列入學校課程當中,打破過往只是單純的社區自發性的活動,而是進一步串連地方各界的力量,慢慢將美濃農村的生命力影響力擴散出去,變成一個屬於美濃地區地方性的大型慶典,也讓其他人看見美濃真的變得不一樣。
從社區一家到地方創生,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19年來支持台灣鄉鎮提案,也為台灣的青年返鄉提供力量,這樣的願景來自於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的希望打造生生不息的永續生態系,將地方上的人文地景留住,為台灣打造更美好的家園。
「我覺得這幾年在社區做事,最棒的就看見地方自己長出來的凝聚力,大家一起想要讓家鄉好,一同扶持、一同為農村與環境的永續而努力。」羅元鴻有感地說。而這樣的感動也是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的核心精神:「人人都有家鄉,讓家鄉變得更好。」
青年的力量擾動地方 突破同溫層
如果最初沒有投入社區營造,美濃會是什麼模樣?羅元鴻表示,美濃就是一個有機體,在他返鄉之前,已有許多NGO、青年投入,多為關注水庫議題,推動環境運動,也提升公民意識。
而他以自己位於廣林社區的農場作為基地耕耘,羅元鴻表示,廣林社區之於美濃位置較偏,因此過去NGO較少關注,大多是若有全國性的環境倡議議題,會邀請廣林社區一同參與。
而小地藝術日則是真正從社區出發,自土地上長出藝術,過去廣林社區僅有簡單的社區營造綠美化,但小地藝術日「年輕人的力量是個關鍵」,透過活動市集的舉辦、裝置藝術的指引,讓其他區域的人走入社區,願意關注這片土地的生態與環境。
此外,影響力更擴大延伸,羅元鴻橫向連結其他社區,並舉辦小地藝術日的前導活動為「小孩趣市集」,打造以孩子為主體的市集,讓孩子從參與、發想開始思考,對於環境友善、土地認同的重要性,並「藉此打破同溫層,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都仍感染友善土地理念。」
關注的議題非主流,卻以土地切身相關,羅元鴻舉例,有一年小地藝術日的主題為「農業廢棄物」,不一定被大眾關注,卻是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他在網路上募集廢棄的鍋碗瓢盆要做裝置藝術,有來自台北的鍋子、光碟片、小額贊助,眾人的力量源源不絕而來。
羅元鴻說,一路走來,從都市返鄉回到自己小時候生長的社區,靠著自己的力量,擾動家鄉,以最小資源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