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政府警察局交通科技執法中心於7月初正式啟用進駐,創全臺之先,安排專屬空間並派駐交通科技執法專責人員,這個科技執法的里程碑,不僅運用科技提升桃園的交通品質,更期許培養市民守法觀念,讓所有用路人共享道路安全。
「運用AI科技導入交通執法,正是『智慧桃園』的第一步。」桃園市政府警察局長吳坤旭指出,交通科技執法相較於以往人力執法,不僅更客觀、更有效率,還能進一步分析科技執法所蒐集的相關影像、數據,作為改善桃園交通環境的依據。此外,科技執法的目的不在於舉發違規的多寡,也不是跟市民爭利,而是培養市民的守法觀念,達成維護交通安全的目的。
智慧科技有效應用,提升跨局處施政成效
近年,桃園市因城市蓬勃發展,人口數及汽機車數量急遽增加。依據統計數據指出,107年迄今,桃園市的汽機車數量成長10.99%,而道路總面積僅成長0.21%,相對而言,推動交通安全產生不小的挑戰。吳坤旭表示,過去員警到路口攔停舉發各項交通違規的方式,已無法應付隨著城市發展而增加的各項交通違規,因此,桃市府逐漸以科技執法取代人力,透過「租賃式科技執法」及「交通科技執法中心」2大核心,加強取締違規車輛,為桃園市民帶來更安全的用路環境。
111年起,桃市府建置「百大易肇事路口租賃式科技執法」模式,首創以租賃方式普及交岔路口闖紅燈照相執法設備,提高各轄區易肇事路口的執法涵蓋範圍,擴大執法效果提升384%,建置路口發生交通事故率則降低10.4%。此外,因科技執法建置成本高,透過租賃方式,能有效降低經費及人力成本,解決龐大經費問題。
甫成立的「交通科技執法中心」,統整「建置、舉發、申訴」整體作業,加速建置、發包、製單及申訴等作業流程,將可達到「交通違規動態AI辨識分析」及「智慧交通管理」2大目標。其中,「AI辨識分析」運用影像辨識、機器學習及大數據分析等,使用AI技術精進辨認交通動態違規,提升科技執法準確率。「智慧交通管理」則透過數據收集,整合相關數據供各單位調取分析,如交通局依交通數據分析結果,調整紅綠燈時序,改善交通塞車問題等,從防制、執法到整合改善,積極提升桃園交通品質。
AI辨識減少人力負擔與爭議,達到有效降低違規成效
除改善交通品質外,科技執法亦有效節省人力成本及維護員警執勤安全。舉例來說,過去警方執法受限天候、人力、環境等,無法全面性執法,加上輪班機制,取締12小時,就得耗費12人次;而科技執法則以鏡頭代替員警,取締效能提升至24小時,僅需2人於平台舉發,減少人力又能保障執勤安全。此外,面臨「車輛行經路口未禮讓行人」議題時,科技執法能有效記錄違規通過路口的全部過程,透過人、車相對位置的影像,以客觀佐證依法舉發,大幅減少執法爭議,相較所有交通違規舉發的民眾申訴率,科技執法的申訴率僅約0.5%。
為使市民可進一步配合科技執法,桃市府亦輔以相關提醒措施,如在高鐵桃園站1、8號門的臨時接送區,規劃設置「違規停車偵測科技執法」及CMS看板,取締並提醒駕駛人勿違規停車,從宣導期平均每天偵測違規152件,至近期違規舉發每天42件,下降72.4%,效果卓著。
「桃園交通科技執法以『友善執法、科技領航』為原則,達成科技執法佔總舉發件數25.76%、降低事故約7.29%的成效,更加強化與市民的對話機制,建立互動平台。」吳坤旭表示,各科技執法路口均設有告示牌,並依照法規在桃市府警察局的官方網站公告,市民掃描QR code即可掌握執法路段,充分告知市民,絕不突襲執法。未來,將朝向建置複合式科技執法,針對易違規及肇事路段,利用AI持續發展多態樣違規偵測,以精準執法改善交通工程,友善桃園交通環境,期許串聯警察局、監理站、交通局等單位,擴大執法與防制效能,為市民創造更優質的宜居生活。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