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北大學霸如何養成?遠離假努力,自律真學習

躺平的下場,註定要離場

周永秦
user

周永秦

2023-08-15

瀏覽數 16,750+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人在中國大陸算是鳳毛麟角,背後的自律與努力不可或缺。wikimedia commons by 維基小霸王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人在中國大陸算是鳳毛麟角,背後的自律與努力不可或缺。wikimedia commons by 維基小霸王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能考上北大、清華的人在大陸算是鳳毛麟角,背後隱藏著矢志不渝的努力,以及刻骨銘心的蛻變。

中國大陸學生競爭壓力大,在升高中的中考、升大學的高考,就會分別淘汰近一半考生。

許多考生挑燈夜戰、熬夜苦讀就是為了進入兩所中國大陸最高學府──北京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

經過層層篩選,高中清北的學霸,究竟是如何把自己煉成「考神」脫穎而出的呢?

清華北大有多難考?

光2023年,大陸高考有1291萬考生參加,比去年多近100萬,超過台灣一半人口。

競爭壓力之大,被譽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果能上大學是獨木橋,那能上清華北大就是要走鋼索了。

據統計,各省錄取清華北大的機率,以清北為主場的北京最高,2022年最多錄取達550名考生,錄取率1.002%。其次就是上海,但上榜率不及0.5%。

由於各省高考難度與內容不一,因此較難計算清北在全中國大陸錄取比例。

而如果單省來看,大陸知識型內容平台《知乎》上有網友以山東為例計算,清北2022年錄取分數為672分,最低省排名為158名,錄取率僅0.0264%,即3790位山東考生才有1人能上清北,競爭壓力可見一般。

北大學生:這個特質讓他們脫穎而出進北大

《遠見雜誌》訪問了多位在北大讀碩士、學士的大陸同學,他們一致同意,北大學生都很「自律」。

要能成為1300萬考生之首,除了聰明、腦子靈活外,更要勤奮,做好讀書、日程規劃。雖然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就是讓他們脫穎而出到北大的關鍵。

來自東北、在北京大學讀文學的李同學說,他從初中(即台灣的國中)開始,的父母要求他,每個週末就會整理完他下一整週的「生活計畫」,這個計畫包含複習學校課業、課堂外的書籍閱讀、運動鍛鍊等等。

他的生活計畫表都寫在同一款式筆記本上,到現在已經寫掉近30本,上了大學依然會寫,已然成了習慣,當成日記在寫。

他說自己具小聰明但絕非天才,可這樣的規律的計畫習慣,讓他能更善用時間,效益最大化。

他強調,高考要準備內容實在太多,自己又有「每科都要衝很高分」的強迫症,如此規律安排的習慣,讓他省去很多複習時間。

他回憶起高考最緊繃時,每一天都大約讀超過10、11小時:「如果沒有這樣規劃,一天有48小時也讀不完。」

在中國,許多考生挑燈夜戰、熬夜苦讀就是為了進入兩所中國大陸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取自北京大學新聞網

在中國,許多考生挑燈夜戰、熬夜苦讀就是為了進入兩所中國大陸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取自北京大學新聞網

李同學的好友、就讀政府管理專業的陳同學說,他雖然沒有這麼具體詳細的日常規劃,但同樣都有些固定習慣是長年養成的,像是每週要求自己要讀完幾本書、寫完多少題目。

比時間管理更重要的是精力管理,自律的關鍵在於心無旁騖,當同學都在打遊戲、看劇、討論放假要去哪裡玩,自己要能抵抗誘惑,確實非常不容易,陳同學也有幾次被左右。

但他也強調,並不是說都沒有娛樂,只是娛樂的時間,也是自律的一環。

像是,中學時他就要求自己一週用手機只能有1小時是在社群娛樂,而這1小時他也多是聯絡朋友,甚至詢問課業。

直到上大學後他才「解禁」,不過手機也多用來查資料,找文獻,沒有太多滑螢幕的休閒。

這些經歷和北大女狀元、後來讀到哲學博士的裴鈺,在一場演講中的分享不謀而合──高考考驗的是學生過去12年來所掌握的學習方法、大考小考上百場應具備的應試技巧、心理調節能力等方方面面。

「努力是肯定要努力,但只有智慧地努力,才會取得最快的成功。」

一早排圖書館、會讀書外還多才多藝,其實是刻板印象

外界許多對中國大陸頂尖大學學生的刻板印象是,一早就去排圖書館、學生不只會讀書,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通,是否真是這樣?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在北大就讀經濟專業的王同學說,學生確實喜歡去圖書館讀書,一方面宿舍讀書易受影響,讀書條件不夠好;另一方面學校夠大、校內設施應有盡有,一天所需在學校都能解決,因此不用到校外找咖啡廳、找公共圖書館讀書,學生就依賴校內圖書館了。

另外,北大學生們住校習慣把學習區與住宿區分隔,讀書時就去圖書館,休息娛樂就回宿舍。該休息就休息,該學習就學習,這樣更能提高學習效率。

而除了圖書館外,學校沒有在上課的空教室都能供學生讀書,通常過了早上8點半都會有人,但不一定會全坐滿到水洩不通的程度,除非有大考將至。

台灣學生Ann大學時曾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做交換生,他發現北大學生的優秀不僅體現在學業,在才藝跟社團也看得到。

像他交換期間參加北大的「風雷街舞社」,許多同儕社團投入高、跳舞也具水準,甚至有同學每天跳舞到晚上10點,回宿舍讀書到早上6點,睡3個小時後再去上早上9點的課。

Ann也說,她剛到北大時是寒假,但走進教學樓卻發現走廊中間的椅子仍然坐滿學生,不少人都是在念書,這使他頗為驚訝。

她認為,雖然他們可能有天賦加成,但所遇到優秀的學生,多數都是很努力。

北大學生的優秀不僅體現在學業,在才藝跟社團也看得到。取自北京大學新聞網

北大學生的優秀不僅體現在學業,在才藝跟社團也看得到。取自北京大學新聞網

台生學霸看對岸:兩岸讀書環境差異大

常有所聞:中國大陸大學生遠比台灣學生認真;台灣學霸到大陸讀書,成績一落千丈⋯⋯,真實狀況是否是這樣呢?

來自台灣,已在北京清華大學讀完本碩,正在準備讀博士的賴同學說,他覺得台灣跟大陸學生最大差異在於表達:大陸學生有良好的口語表達訓練,腦筋思路也很清晰,課堂上被隨機點名都能立刻完整回應;相對台灣學生在表達上還是更含蓄一些。

不過他說,雖然不太善於表達,但台灣學生的思想更為活躍。

「整體中國大陸的氛圍仍保守,學校追求學術自由,學生思想已經開放許多,但台灣學生仍略勝一籌,」他說。

台中一中畢業、曾獲丘成桐數學獎金牌,現就讀台大數學系的廖松毅分享,他升大學曾時獲北京清華大學錄取,但最終沒有去就讀,有部分原因在於他觀察中國大陸學習環境「內捲」狀況太嚴重。

「這樣緊張而缺乏休息的環境,讓我感受過多壓力,反而減少學習的效率與樂趣,」廖松毅說。

另外,他計畫未來到美國讀書,他擔憂美中政治對抗下,中國大陸申請美國學校也受影響。因此,儘管北京清華大學各方面名氣與質量都優於台大,但衡量後認為留在台灣是更好的選擇。

建中畢業的高瑋柏,曾是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台灣代表隊的一員,在2018年獲得世界第三的亮眼成績,他選擇到北京大學就讀物理系。

他認為,大陸學生確實在課業上更認真,這一方面人口基數大、學生水準都很高,但更重要是因為社會環境「唯成績是問」,沒有好成績就難有好工作,所以被逼著要拿到好成績。

另外,他同樣觀察到,相比台灣學生,大陸學生在思想上依然比較傳統、保守。

觀察兩岸讀書環境有所差異的賴同學說,中國大陸內捲狀況嚴重、競爭壓力高於台灣,反面來說這也是台灣學生的優勢,可以有更彈性、更靈活的方式學習知識、體驗生活。

「這沒有兩岸誰比較好的問題,」賴同學說,台灣學生可以更具自信。

拋開清北外衣,大家都是20幾歲的學生

清華、北大作為中國大陸前0.0幾%頂尖學霸能讀的學校,確實是學神集散地。但學神終究是人,同樣是20幾歲的大學生。

Ann分享,在北大也有遇到一位小自己一年級的同學,儘管就讀的是相當熱門亮眼的科系,但仍對未來感到迷惘徬徨。

「我好像看到了大三時候的我,」這使她確信,北大學生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他們很優秀沒錯,但也會有煩惱,也會擔心未來,偶爾也可能做些無傷大雅的違規事。」

另一位高同學也有類似觀察,北大學生很多元,但並非媒體口中的大神,也有些人懶惰不念書被退學,或是不敵高壓環境被擊倒而逐流,也有的放棄課業每天享樂。

說到底他們與台灣大學生一樣,都是20幾歲的年輕人,「並不是說北大生就該是什麼樣子,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求學路徑,以及未來人生的方向。」

你可能也喜歡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