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臉書自家報告,或者第三方流量監測平台,都指出媒體從臉書獲得的導流正在持續下降。雖然臉書目前仍是媒體社群流量來源最大管道,但演算法變動帶來高度不確定性,再加上導流日益萎縮,都讓媒體處境變得很加艱難。面對流量下跌困境,媒體如何接招應戰?
流量下降可能原因:與當局抗爭、優先推短影音
根據社群與電子報內容自動化公司Echobox觀察,近年來整個媒體產業獲得臉書導流正在下降!
拉開時間軸,臉書導流高峰約莫出現在2015年,而後有增有減,2020年一度回升,但接著便緩步下跌。2022年中,臉書流量占比還有約15%,但截至今年6月,占比就在7至8%徘徊。
Echobox解釋,媒體從臉書獲取流量下降,背後有兩大理由。
第一,就是臉書正與各國政府展開媒體內容付費談判。臉書認為自家並沒有因媒體內容獲益,也沒有宰制市場,自然不用付費。既然如此,適度降低媒體流量,也就不是奇怪選擇。
第二,TikTok崛起,臉書必須在短影音上做出回應,因此調整演算法、讓系統更關注影片,就有其必要。相較之下,傳統媒體內容以文字為大宗,就較有機會被割捨,這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Vice、BBC積極擁抱TikTok
流量來自其他平台,自然只能受制於人。
那麼媒體還可以怎麼做?
針對這個問題,各家媒體都有自身解方,但不一定是只想著衝流量。例如,《華盛頓郵報》負責社群經營者就指出,「並非所有社群媒體本質上利於驅動流量。」
另外,《Vice》則不再一味追求將讀者帶回官網,就接受讀者駐足於社群媒體上的事實。「他們不會從TikTok轉到網站。我們假設他們會從我們的TikTok轉到下一支TikTok(影片)。」
《Vice》認為,媒體仍能找到變現方式,即針對社群平台,製作專門業配內容,就算不回主站,也能產生收益。
據《Press Gazette》報導英國《BBC》自2022年3月開始經營TikTok,如今已有超過80萬粉絲,是歐美媒體中TikTok用戶成長最快的業者。目前人氣最高的短影音,包括感性的女王逝世專題、也有嚴肅政治議題探討如:短命首相特拉斯下台解析,財經議題則有快速解釋經濟蕭條(Recession)等。該團隊指出,經營TikTok是為了幫這個國家級媒體尋找新社群。
電子報、多元媒材也可嘗試
此外,開拓更多元的流量池仍重要,例如持續經營電子報、深耕SEO、重複包裝利用既有內容,還有導入科技如自動化增加效率等。
舉例來說,《Vice》記者在官網寫稿以外,還額外拍攝短影片,再上傳到TikTok上,就是將內容用多媒材呈現的方式。
美國生活風格媒體集團《BDG》也分享,因為影音製作成本高,又考慮到臉書導流占比仍大,它會調整字體、內文後,再發布到多種平台,「我們必須這樣做,(製作)影片很貴。」
至於電子報,《金融時報》則分享,電子報讀者平均比一般讀者多閱讀300%文章,《紐約時報》則不只仰賴電子報導流,它直接出售電子報內頁版位,賺取廣告收入,廣告主也能藉此接觸這群熱衷於讀新聞的讀者。
台灣媒體現在也正深受社群導流下降所苦,學界和業界都提出新聞議價法案倡議,只是,平台反應不容樂觀。媒體能夠找到出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