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清晨5時,天剛微亮,高雄港台船廠區已經有一群人聚集於此。台船董事長鄭文隆、台船子公司台船環海離岸風電工程公司(簡稱台船環海)執行長Marco Kanaar、比利時造船大廠DEME Offshore等多位工程師一字排開,屏氣凝神同步關注不遠處的港邊,造價近百億台幣的「環海翡翠輪」(Green Jade)從前一晚深夜11時開始進行的4400噸駁船吊掛荷重測試作業。
環海翡翠輪是台船接受子公司台船環海委託,所承造的第一艘台灣本土自製離岸風電大型浮吊船,預定6月底交付。
為了這次測試,台船特地到新加坡租了一艘試驗船,主吊車必須將試驗船吊起來、360度繞一圈,再精準放到指定位置上。從深夜到白天、歷時6.5小時,在6點5分時,吊車機械回到原位、系統完成檢查,鄭文隆正式宣布:「環海翡翠輪測試成功!」現場歡聲雷動。
此時的鄭文隆,儘管整晚熬夜沒睡,依舊神采奕奕地開香檳,與現場團隊一同慶祝。「環海翡翠輪讓台灣離岸風電、能源轉型往前邁進一大步,也為台灣造船工藝立下新的里程碑,這次經驗證明台灣有能力自行設計、建造出一艘國際級海事工作船。」他露出笑容,對在場媒體這麼說。
突破困境,轉型拚綠金
攤開台船財報,從2016年起,幾乎每年每股稅後淨利(EPS)皆呈現虧損狀態,儘管2021年EPS來到0.02元,但2022年又陷入每股虧損3.78元的窘境。由於肩負政府任務,台船得扛下許多民間廠商不見得願意承接的業務,鄭文隆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感嘆地說:「50年來,十大建設做的最辛苦的就是大造船廠。」而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綠能政策,尤其是離岸風電,讓台船看到營運轉機,以三年的時間打造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環海翡翠輪」海事工作船,轉型拚綠金。
鄭文隆表示,環海翡翠輪建造的三年期間,歷經COVID-19疫情、烏俄戰爭爆發、匯率劇烈變動、人力短缺、原物料價格高漲等不利因素衝擊,不但造價從75億元台幣飆至近百億,交船期也從2022年底延誤到2023年6月;而海事工作船猶如一艘高科技的海上工廠,設計、建造的複雜性和難度,都遠超過台船過去的造船經驗與技術,為了配合政府在地化、國產化政策,台船只能參考歐洲設計,邊做邊摸索,「環海翡翠輪建造過程中,台船真的吃了很多苦頭,」鄭文隆說。
一次可吊一千隻亞洲象
環海翡翠輪全長216.5公尺、寬49公尺,甲板面積相當於1.3座足球場,所使用的管件超過4萬6000支,是一般商船的三倍;電纜總長達到800公里,是一般商船的四倍之多;船上還配備最先進的海上動態定位系統(DP3),讓船在海上六級風時不受海流、風向影響,在定位偏移不超過一公尺。而甲板上配備的4000噸級主吊車,吊臂最高高度可達165公尺,相當於可以同時將3000部汽車或1000隻亞洲象吊到55層樓高的地方,單次作業可載運五套安裝用水下結構物,如管架勢水下基礎或單樁式水下基礎。
鄭文隆表示,藉由如此優異的吊裝能力,環海翡翠輪可於最佳經濟效益條件下,提供離岸風電開發商進行新型水下基礎及新世代大型風機的運輸與安裝作業。
而6月底完成交付後,環海翡翠輪7月初將正式投入營運,現階段以國內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安裝業務為主,包括2023年投入中能風場管架式水下基礎安裝、2024及2025年在海龍風場水下基礎安裝等風場施作。
迎接海上施工新紀元
鄭文隆不諱言地說,執行環海翡翠輪計畫三年多來,最常面對投資人的疑問是:「這樁近百億的天價投資,究竟多久才能回收?」他以「生財工具」形容環海翡翠輪,強調除了以台灣市場為優先外,也會擴大爭取日、韓、東南亞等國際離岸風電市場。
他透露,依照台船環海和中能離電風場的合約,日租金為17萬歐元(約合台幣578萬元),而2026、2027年的行情,日租金可望飆到34〜40萬歐元(約合台幣1156-1400萬元),「預估台船環海不到十年,就能把造船的成本賺回來!」鄭文隆充滿信心這麼說。
「過去,我們的工程系統都集中在本島,最多做到近岸工程,」鄭文隆表示,環海翡翠輪的誕生,更象徵台灣的工程領域,已經可以從路上走到海上,而台船也準備好了,帶領台灣的工程國家隊,邁入「海上施工新紀元」,迎接名副其實的海洋王國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