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歲的林先生日前聽了牙醫建議,買了新牙刷改善牙斑問題。這支與一般電動牙刷看似無異、要價卻超過一倍的超音波牙刷,是全球第一支利用醫院超音波技術清洗牙垢的家用牙刷,使用一個月後他認為十分值得,「花小錢享受醫院級醫療水準。」
不只是醫院級超音波牙刷,從微電子血壓計到簡易電子心臟電擊器的問世,無不宣告著醫院技術結合消費電子的時代即將到來。
醫療設備與消費電子大廠飛利浦去年宣布每年投資近5億美元,進軍醫療電子產業。無獨有偶,電腦晶片大廠英特爾同樣在今年首季的技術論壇上展示家用無線醫療診斷平台。加上奇異與西門子,顧能市場研究中心(Gartner Group)預估,全球資訊大廠五年內將投注超過100億美元進入這塊市場新大陸。顧能市場研究中心更預測,未來五到十年,健康電子業將成為資訊市場成長的核心動力之一。
過去,醫療儀器是一塊民眾都會接觸、但充滿陌生的封閉市場。國內醫療儀器市場規模約1.6億美元,每年以15%穩定成長。隨著超音波掃瞄器、電子內視鏡等專業技術的成熟,業者無不思考如何將技術普及消費市場,讓大眾容易使用醫院級的保健器材。
老年化是主要商機
老年化趨勢,是資訊大廠看準未來醫療電子產品普級的主因。根據衛生署2001年統計顯示,國內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每五人就有一人是心臟病患者。慢性病研究機構預估,未來由於醫院數量成長速度不及病患數成長,慢性醫療行為至少三分之一被迫在醫院以外進行。
「未來的醫療行為要逐漸走出醫院,」台灣飛利浦醫療系統事業部總經理葉宗仁說。他預估,未來全球健康電子市場規模比起傳統醫療儀器市場更大,「規模將成長五倍以上。」
橫跨醫療電子與消費電子領域的資訊大廠飛利浦,搶先一步進入市場。在陸續併購安捷倫(Agilent Technologies)等美國醫療大廠後,去年飛利浦在美國推出簡易電子心臟電擊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s,AEDs),成為首項在一般量販店可以購買使用的個人化急救設備。
此電擊器運用先進電擊科技,操作卻十分簡單,更獲得去年德國iF工業設計大賞。今年飛利浦更持續加碼,投資大陸東軟集團,與歐洲研發中心跨國合作,協力開發醫療消費產品。
健檢像用傻瓜相機
「把健康電子產品設計得跟傻瓜相機一樣方便,」葉宗仁表示。去年在飛利浦總裁柯慈雷(Gerard Kleisterlee)宣布啟動健康電子新事業後,包括台灣區都著手計畫新事業群的布局,預計明年7月前將推出產品。
葉宗仁指出,不用學習、不須設定是個人保健電子產品的特色,例如心臟電擊器只有開關與電擊兩個按鈕,操作全靠語音輔助。
此外,飛利浦也與美國寬頻業者Comcast合作進行區域遠端醫療服務平台,未來可透過數位電視與寬頻,輕鬆在家完成基本健康檢查。
英特爾在美國矽谷也同時著手開發家用醫療電子平台。英特爾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將測量心跳與體重的晶片置入衣服或按摩椅中,利用無線科技串連資料至醫院,可有效掌握老人與病患的健康狀況。英特爾預估,其它設備與服務 854億這樣的「潛力消費者」,光在美國至少超過七百六十萬人口。
雖然新部門編制尚未明朗,但台灣飛利浦已經積極思考如何與台灣電子廠商合作拓展健康電子市場。台灣飛利浦總裁莊鈞源認為,以電腦產業起家的台商,具成本效益與快速反應的優勢,是理想的產品製造協力伙伴。
通路與價位是最大挑戰
國際數據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IDC)在研究報告中也指出,健康電子產業若要成氣候,必須參考當年PC產業成長模式,尋求有力的電子製造伙伴壯大勢力。
不過通路與價位仍是健康電子產業未來重大的挑戰。
葉宗仁坦言,像健康電子產品要放在家電還是3C量販通路銷售就難定奪。一位保健產品通路業者便認為,大廠如飛利浦的醫療電子產品若定位重疊,可能會吃掉部分原有消費電子產品市場。
此外,一支要價新台幣上千元的超音波牙刷與一台十多萬元的心臟電擊器更非一般消費者能負擔的保健產品。
產品要如何在降低成本與維持毛利之間取捨,考驗科技業者的智慧。
科技不僅來自人性,還能保住人命。不久的將來,個人化醫療電子產品若能造福大眾,將是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