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到東京,發現道路、大廈、電線,甚至河川都不見了,請不要訝異。它們可能都在你腳下很深很深的地底。
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其實,東京原本就有不少設施是在地下。例如地下鐵的地下化比率是八三.九%,電線有三七.三%,變電所有三三.二%,四樓以上的建築物中三八.六%有一部分是在地底。但是隨著地價的騰貴,住不起都市房子的人愈搬愈遠,用在通車上班的時間愈來愈多;政府花在公共建設用地的補償費也愈來愈龐大;而偏偏還有九0%以上的鐵路、公路貫穿這個寸土寸金的國際都市,於是「地上不行,還有地下」的構想就產生了。
「大深度地下公用」
今年三月,連結日本本州與北海道的青函海底隧道開通,最深的部分是在海底一百公尺左右。另外,東京新宿有一條新的鐵路正在開挖,與眾不同之處是它在地下四十公尺。這些現象似乎宣布「大深度地下公用」的時代已來臨。
「大深度地下公用」此一名稱,出現在今年六月底日本政府發表的「綜合土地對策要綱」中,很快就成為最受注意的一項。由於日本的良法規定:土地所有權包括土地的上面與下面;換句話說,若無明文規定,某地主說本地上至太空、下迄地心任何人不能侵犯,似乎亦不為過。因此日本政府準備立法將地主對地底的所有權。限制在某深度內,超過該深度,政府不必出補償費就可以進行公共事業的開發、建設。
於是,建設省計畫將高速公路、河川埋進地下;運輸省準備把地下鐵、磁浮電車都設在地下;郵政省要在地下構成資訊通信網;通產省甚至不以「點」、「線」的利用為滿足,正著手進行「大深度地下空間利用技術」的開發。近程的目標是設置小型發電所、污水處理場,更遠的目標是造出有住屋,還能容納劇場、網球場等文化、休閒設施的巨大地下空間。
目前各機關都開始進行地層分析、施工方式、防水、防震、防壓等研究。像通產省打算從下年度起,投下一百數十億日圓,與政府所屬的各研究所、民間企業共同進行地盤調查、支撐地底空間的補強材料開發,以及挖掘、搬運大量廢土的技術、災害的事故防治等各種研究工作。
民間公司動作快
然而動作最快的仍非民間的建設公司莫屬。他們或是設立特別的研究組織,針對地下水處理、地下結構體的耐震設計等加以研究,或是展開東京都心的地層調查。也有與外國的專門研究機構合作,進行地底的採光、植物栽培等專題研究。
有些公司甚至宣稱「施工方式已經確立,有訂單的話馬上能接」。
以清水建設為例,該公司已規畫出「地下格子狀都市」(urban geogrid)的藍圖。這個構想是在東京地下,設置有通訊網相連的格子狀地下空間。這些地下空間分為兩種:一種設在校園、公園的地下,規模較小,可按照地區特性,在其中建造小圖書館、停車場、餐廳、超市等等;另一種在工廠、大公園下面,規模可達八層,主要用來建造大型購物中心、辦公中心、大飯店等等。至於採光,則使用日光集光系統,使地底也能有明亮的環境。
「格子狀都市」的構想,除了可多留出綠地給地表之外,還有做為緊急避難場地,配合地區特性,隨都市的發展擴張到東京灣底下等各種優點。
儘管各機關和民間企業積極地採取行動。但是地底的安全問題,並不限於技術層面,必須從各種角度去設想如何維護人的生命安全。
先做環境評估
東京大學教授川上秀光警告說:「地下空間的安全性與地下的設施、設備的安全性是兩回事。像停電的時候,如何讓深在地底的人克服驚懼,恐怕是人類智慧的一大考驗。此外。地下的利用。會改變都市環境,在進行地下開發前,要先有環境評估的制度。」例如,地下高速公路裡,汽車排放的廢氣如何處理?就不是一件簡單事。這位都市工學專家建議,在考慮利用地下的時候,「不可只顧眼前的需要,至少要有放眼二十一世紀的超長程計畫。」
太空、海洋、地底是除了地表之外,人類還可以利用的空間,但太空遠在天邊,海洋深不可測,似乎只有地底近在眼前也比較安全。距離二十一世紀不過十一年多,對日本而言,為了克服東京人口高度集中、土地嚴重匱乏的問題,三十甚或五十公尺的「大深度地下公用」,也許正是一條出路。二十一世紀的東京,很有可能是一個地下都市。
(取材自A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