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別恨管理大師

陳鳳馨
user

陳鳳馨

2005-07-01

瀏覽數 17,550+

別恨管理大師
 

本文出自 2005 / 7月號雜誌 遠見雜誌

當代如果要選一門最具影響力的學科,企業管理一定可以超越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而當之無愧,可這也是最受爭議的學術領域。一方面,我們看到人們對企業管理理論的倚賴,從企業到非營利組織,乃至於政府組織再造,都可以看到人們以崇拜的方式討論管理大師帶來的新知識世界;另一方面,也看到這百家爭鳴的領域,隨時都有完全不一樣面貌的理論出籠,讓人眼花撩亂,來不及貫徹,流行的管理理論已改了樣。

我們是不是誤讀、誤用了管理理論?這已經不是企業界的問題而已,如果企管理論已流行到,成為所有組織團體都不免要拿來參考的聖經,甚至改變了我們的語言模式、思考方法,如何正確閱讀,就成了進入企管世界很重要的工作。

管理大師是巫醫?

企業管理原本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企業組織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國際環境、產業結構、市場需求隨時都在改變中,因應現實挑戰的策略自然隨時都會出現調整,因此,不論是企管大師、策略大師等,要提出一套放諸四海,還能與時俱進的理論,其實幾乎毫無可能。

但企業經營者太過徬徨,社會進步帶來的經營環境變化,讓過去成功的經營者不知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只有求助「大師」。這種毫無獨立判斷能力的全盤接收一套理論,最後常導致失敗,且在最後一刻還不知究竟犯下什麼錯誤。難怪企管理論讓人又愛又恨。

因此,在這個盲目景仰大師的時代自然會出現質疑企管大師的聲音,幾年前由《經濟學人》兩位編輯、記者所撰寫的《企業巫醫》(The Witch Doctors),把企管大師形容為原始部落的巫醫;雖然充滿自信及自吹自擂的本領,最終卻只是憑運氣、靠直覺,甚至是靠著醫療試誤(try & error)中獲得經驗的一批人而已。這般尖刻批判,只是凸顯企業管理學界龍蛇雜處的現況。

百森學院(Babson College)歷史系教授胡帕斯(James Hoopes)所寫的《管理大師,我恨你》有著類似的基本出發點,但採用完全不一樣的方法。直譯這本書的原名應該是「誤謬的先知:大師的理論對公司有害」;中文書名多了市場賣點,原文書名則較真實地反應胡帕斯的企圖心。

把管理大師放進歷史看

做為一位歷史學者,胡帕斯研究企管理論史與一般企管學者有不一樣的角度。

一般人閱讀或研究企管理論大都著重在工具性,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是評斷一本企管著作最主要的依據。

胡帕斯則是在歷史學的訓練下,清楚描繪了每一套理論的時代背景,也詳細調查了從泰勒、吉爾布列斯夫婦、甘特、傅蕾特、梅育、巴納德、戴明與杜拉克等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幾位大師成長背景,進而剖析出他們提倡的理論中,有哪些時代上的創舉意義,但也因而有了時代上的局限。

有哪些個人性格上的特色,因而有個人性格上的重大缺陷;有著個人企圖達成的遠大目標,也因此可能錯誤引申其研究成果。進而評析出這些大師真正存在的價值何在。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將歷史觀納入經濟、企管等學術範疇內的研究方法,讓胡帕斯這本書為讀者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思考領域。我們常說「鑑往知來」,事實上,在台灣有太多的學科,因為過去強調放諸四海皆準的理論性,往往只檢討理論原則,完全忽略理論創立者所處時代與個人生平對理論架構的影響;這對深入瞭解理論原則中的可採用程度其實是有妨礙的。

胡帕斯在史隆基金會的贊助下,也經由彼得.杜拉克三個小時午餐討論,及許多企業管理學者的協助下,對企業大師的理論介紹,不但深入淺出還能有完整的獨立批判性,相信許多企管大師也會對此書心服口服。

管理大師有三大類

胡帕斯將幾位大師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以泰勒(Frederick Taylor)為首的「科學化管理」,第二類是以梅育(Elton Mayo)為代表的「人際關係管理」,第三類中最著名的應該是最受當代尊重的彼得.杜拉克,胡帕斯將之歸類為「社會哲學」,更強化他與戴明對社會思潮的影響。

這樣的分類與胡帕斯貫穿全書的討論主題——權力,有著密切的關係。泰勒將由上而下的權力關係發揮得最淋漓盡致,並藉由知識的剝奪,建立了公司組織內的階層組織;傅蕾特則以一個樂觀的政治學者,為企業組織建立一套參與式民主的架構,且相信如果能讓團體凝聚共識而如同一個人,必能讓組織發展更成功。這與人際關係學派的操控人心雖有不同的出發點,但已具備強調企業文化、心理控制的管理理論基礎。

這個分類對喜愛企管研究的讀者而言幫助應該非常大,近來的企管理論研究方向愈來愈細膩,強化與疏漏就在一線之間,瞭解每一套企業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後,更能看清其中的強化與疏漏而不至於誤讀。

企業裡的不民主權力

談了這麼多胡帕斯在這本書的貢獻,最後才要談及胡帕斯在書中不斷強調的「權力關係」,胡帕斯有一個思想主軸貫穿全書,他認為,企業組織原本就是充滿不民主與不公平的由上而下權力關係,許多大師為了解決這種權力關係與整個政治社會民主價值觀的衝突,因而建立了道德化的理論,讓人們誤以為凡成功的經理人,皆是處於道德正確的一方,而失去了監督,且讓這些經理人誤以為自己所做所為皆有道德合理性,最後,就會出現如恩隆事件一般的醜聞。

因此,胡帕斯不斷強調,不民主的權力關係在企業界原本就存在,也沒有經理人好到可以擁有不被監督的權力,務實看待企業內部的不民主權力關係,才是「防止權力可能促成的道德傲慢的最有效的辦法」。

胡帕斯在討論企業權力關係與民主政治價值觀衝突的文字最讓我感慨,台灣民主價值觀建立尚淺,對民主的認知還集中在投票行為等形式,對由上而下的權力關係常無警覺,這也使得台灣接受不民主的企業組織過程中,幾乎不見衝突,反而對美化經理人道德的相關說法毫不懷疑地接受,這讓台灣誤用最近流行的經理人假道學理論可能更加嚴重。

熱情擁抱管理大師嗎?擁抱之前最好先看看胡帕斯的《管理大師,我恨你》,看完後,不必恨管理大師,但可有一番獨立的心靈在管理大師的理論中,去砂淘金。(本文作者陳鳳馨為News98新聞台「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