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企業缺工缺才,產業吹起人才荒,反應出核心教育問題,技職教育的嚴重斷層突顯出發展困境。要如何重新塑造技職的價值?在2023未來技職教育論壇,各校校長針對3大關鍵議題提出探討。
少子化浪潮下加上傳統上家長對學歷的社會價值觀感,技職畢業生人數愈來愈少,就連學校招生也愈來愈困難,出現了「校多生少」的困境。甚至,面對產業的人才需求與缺工,技職學校也顯得力不從心。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以下稱台科大)深知,要扭轉少子化衝擊並不容易,更不是一間台科大可以面對,必須各界同心協力、集思廣益,才有機會為技職教育開闢新的園地。
有了這樣的中心思想,台科大校長顏家鈺發起技職破框的「2023未來技職教育論壇」,邀請教育部、技專校院和高中高職、產業界共同探討技職教育如何前進與協同合作。
破框3大技職關鍵議題
顏家鈺指出,技專校院具有承擔技職教育發展的使命與培育優秀技職人才的責任。在這場論壇前,已在4月中旬前後分別在北、中、南三地邀請各技職學校校長舉辦座談,並歸納出三大關鍵議題:「重塑價值 翻轉技職發展」「破框思惟 培育無限人才」及「國際視野 建構永續未來」。
針對這三大關鍵議題,並邀請龍華科技大學校長葛自祥、正修科技大學校長龔瑞璋及明新科技大學校長劉國偉進行主題演講及經驗分享,為開創技職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拋磚引玉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未來,與產業一起前進外,更朝打破過去的框架,協同合作重塑技職新樣貌。
1.重塑技職價值
葛自祥校長指出,技職教育現在情況是三好三缺。第一個好是企業對我們其實很認同,許多企業的人資對技職大學的評論都很正面;第二個好是有官方的支持,如蔡英文總統所說「技職教育是國家的棟樑」;第三個是特色多元品質高,以龍華科大為例,因為在學校內建置了類產業環境實作場域,培養跨域技術與人才,就連台積電、英業達、欣興等科技大廠在學生畢業前就來搶人實習,實習薪資3萬8000元起跳,若加上加班則上看6萬元。
至於三壞部分,第一個是缺乏自信心,擔心表現會差人一等;第二個是外界不了解技職的好,涵蓋在社會價值觀裡面;第三個是公私立技職缺乏分工,建議公立技職專注高等的研究所,減少大學部招生,私立技職專注大學教育及產業專班,減少研究所扣分,彼此適度分工減少競爭。
「科大學生的實作能力很強,技職人才過去撐起了台灣工業發展的一片天,」教育部技職司司長楊玉惠勉勵大家要有信心,台灣的技職教育都是非常務實地培養學生,學生的出路及就業狀況也都很不錯,講白了就是能接地氣,這部分會讓產業及企業改觀,應該要讓更多的國中小老師、家長,甚至是國外的學生都能夠認識技職人才培育路徑的優點,才能重塑價值,翻轉技職發展。
2.破框人才思惟
龔瑞璋校長認為,技術教育體系的發展不僅跟我們經濟發展有關,其實跟國家的政策以及社會的需求都是息息相關的。40~50年代農業社會,技術跟高教的體系比例上是4:6,50~60年代經濟起飛,工業人才需求增加,10年內增加了52所專科,高職跟高中的比例就變成6:4了。演變至今,技職體系占47.6%,高教體系占52.4%,少子化繼續下去,最後可能要回到農業時代的4:6。
龔瑞璋呼籲,若是走到這一步,這將是基礎教育體系危機,直接影響產業競爭力跟人才培育。
國際獵人頭公司保聖那管理顧問總經理許書揚以實務角度觀察認為,每個學校只要有它的特色,一樣可以吸引到學生。再者,現在機械系跟機電系合併、材料系跟化工系合併,走向一個跨越的發展,因此也提出跨域學習的建議。
3.國際永續視野
面臨少子化問題,劉國偉校長指出,科技大學跟產業的距離這麼近,要怎麼來面對這個問題?我國政策上開放外國學生、移工可以申請留在台灣,但是並沒有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新南向學生持續增加,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印度等地區持續增加,這些都是台商去的地方。換個角度說,台商走向國際化並在其他國家深耕發展,也就變成「愈國際化就愈在地化」而我們科大送出去的學生幾乎百分之百都被台商錄用,一個都沒漏掉。簡單說,創造一個學校、學生及企業WIN WIN WIN三贏的環境。
台科大電機系張家祐同學分享自身從技術型高中升學上來學習英文的經驗指出,「不知道用在那裡,」是關鍵因素,「找不到興趣最終變成一個考試科目」。所幸自己對遊戲及影集非常感興趣,許多遊戲及影集只有英文,成為自己學習有所發揮的地方,英文成為國際交流與吸取新知的重要工具。
目前各校大都有一致想法,認同培養學生專業的英文能力、積極提升學校海外形象與教學品質,是台灣技職教育在未來於國際上嶄露頭角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