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日,全亞洲除中國之外最大電動巴士產業園區,在彰化二林動土,由成功打入國際市場的業者成運所開闢。台灣做電巴,有機會贏中國?至於現在成運最缺的,是這類文組人才。
在彰化二林,當地政府一直期待更多新形態產業進駐,以帶來更多高薪優質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如今,機會來了。
5月7日,全亞洲除中國外,最大的電動巴士產業園區在此舉行動土典禮,這座占地20公頓、投資上看25億元的電動巴士產業園區,由業者成運打造。當日參與活動者個個來頭大,包括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總統府資政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國科會副主委陳宗權及彰化縣長王惠美等中央與地方官員,並由成運汽車董事長吳定發主持。
光是從陣仗就可看出,政府對這個新產業園區的殷殷期待。
供應鏈串接40多家年產6000輛
成運吳定發當天表示,林佳龍在交通部長任內提出的電動巴士示範型計畫推動國產化,瞄準全力培植台灣電巴國家隊,成運幸運獲得機會參與。至於目前成運已經與緯創、大同、東元,台塑新能源、公信,飛宏、義隆等40多家供應鏈伙伴串接完成。
電動車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之一馬達,成運除了與東元有250KW、大同有330KW的合作外,吳定發私下透露,成運過去幾年也投入龐大資金研發輪邊馬達,主要是提供給低盤車型使用,目前正在測試中,預計半年內就可以測試完成,是國內業者唯一有能力自製的,也成為成運的祕密武器。
二林廠預計在2024年完工投產,除結合上下游產業鏈外,自動化的智慧生產線也是二林廠的特色之一。產能方面,年產散裝件(KD)2萬輛,與整車(CBU)6000輛的產能的能力,預估能創造5000億產值。
吳定發表示,年產KD套件高達2萬輛,就是考量未來布局海外,需要將零件運送到當地組裝生產,每一步規劃都朝坐穩亞洲最大電動巴士產業園區龍頭的位置邁進。
緯創與國泰金都曾注資成運
成運其實備受台灣企業伙伴看好,除了科技大廠緯創資通投資18億元,國泰金控旗下國泰永續私募股權基金也已注資5億元。因此營運資金相當充足,加上參與電動巴士示範型計畫,以電動車國家隊的身分成為國內客運業者採購電動巴士的二選一的主要選擇(另一家為華德動能),成運可以說是左手收訂單,右手趕產能。
從油車到電巴,成運算是走上數位轉型的道路,有銀彈、有訂單、新產線也在趕工中。但是,國內電動巴士市場規模畢竟小,未來市場的目標還是得看海外市場。面對海外市場,成為最大的商機,卻也成為新的危機,一不小心就變成滿手好牌打爛的結果。
急需國際行銷人才
吳定發坦言,面對地緣政治及世界各國走向保護主義,對產業發展都希望在地化,用人及稅收都要在當地,因此成運未來若要「整廠輸出」,就需要相當多的人才,他評估,必需在3年內把人才培育出來。
也因此,人才將是成敗關鍵之一。他分析,除了產業鏈輸出海外時需要工程、軟體及維修的人才外,未來行銷國際時最需要的人才成為最迫切的需求。
目前已經規劃透過與學校及法人機構,包括建報合作或實習多方培養相關人才,1年至少要找100人能滿足接下來的海外布局,甚至僑生也可以成為未來海外國家市場的種子人才。
國內外市場需求噴出接單旺
成運起家於燃油車,累積豐富造車經驗,近年轉戰電動巴士市場。到2023年第二季,預計出廠350輛電動巴士,並已與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國家簽訂合作協議。日本兩備集團計劃由成運供應所需的電動巴士,並合作開發7米中型電動巴士。印度市場有清奈500輛、孟買馬哈拉施特拉邦2萬輛電動巴士需求,成運總經理吳忠錫表示,本週就會飛往印度進一步洽談合作。
至於中美對立激化後,中國車廠全面退出美國市場,成運有機會填補美國市場缺口,又是另一契機。
如此看來,能否打開全球市場,不但主宰成運這個新園區有否滿滿新產能,還將提供更多全球最夯的綠領工作機會給年輕人,相信是力挺此場活動的政府官員與企業都期待的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