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民眾只需要帶著智慧手機,輕鬆一掃,就能看診,還能查用藥等紀錄,甚至連就醫費用,也將能透過行動支付。全球遭遇COVID-19疫情侵襲期間,健保署運用過去建置的健保資訊系統,不論是口罩實名制、快篩檢測結果與疫苗接種等均發揮極大防疫效率。而迎向後疫時代,數位化發展並未停下腳步,例如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虛擬健保卡等持續演進,共同守護民眾健康。
「賦能」民眾 健康存摺守護全家人的健康
「我們認為賦能非常重要,健保推動數位轉型有三大重點,首先就是從『人』出發」,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娓娓道出,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在個人健康管理上應做到更完善,因此,健康存摺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石崇良指出,以往健康存摺主要以收錄個人的醫療資訊為主,類似病歷歸人的概念,包括檢驗、用藥等資料,而未來將擴大使用範圍,例如每天的血壓、運動、計步、飲食等紀錄,並放入各種衛教內容,比方這次疫情期間,民眾從健康存摺,即可獲得疫苗接種資訊,及PCR、快篩結果等。
而下一步的規劃,健康存摺SDK (Software Development Kit)開放結合產業,在民眾的授權使用下,體驗更完整的數位照護,例如介接醫院端或健康產業端。與醫療院所合作,可將醫院的APP與健康存摺結合,提醒患者回診或定期癌症篩檢等;健康產業端則是導入業者合作,如果民眾做了健康改善或健康促進的行為,業者可提供商業抵扣模式回饋給用戶,像是給予點數換購等獎勵誘因,鼓勵民眾更重視自己的健康。
而從數據來看,健康存摺2014年正式上線,截至疫情前的2019年12月,使用人數為160萬5,766人,然而經過疫情期間的口罩實名制、快篩實名制等實施,截至今年2月底,已達到1,104萬人使用。石崇良分析,主要原因是健康存摺發揮了健康小秘書的功能,提供便利的醫療照護,而且不侷限於個人,健康存摺也提供家庭的共同管理,例如年長者與孩童資料,家屬可以輕鬆掌握與管理資訊。
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 醫師看診好幫手
為保障病患就醫與用藥安全,健保署早在2013年建置雲端藥歷系統,並在2016年擴大為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石崇良指出,因為健保雲端系統的使用,讓醫師可以查詢病人過去6個月使用的藥品,避免重複用藥及藥品交互作用。根據統計,推估2014年至2022年減少重複藥約125.9億元。
「健保雲端查詢系統下一步應做到智慧化提醒,幫助醫療服務的提供端」,石崇良以醫師開藥為例,系統將從被動的查詢,轉變為主動的提醒功能,有助病人安全與醫療品質的促進。
不過,因每次診間看診的時間不長,如果許多醫師同時間上雲端查詢,雲端速度也會變慢,因此,解決的方式是看診前先進行病歷交換,節省診間下載的時間。然而,要讓各院間的電子病歷交換,必須克服的障礙,就是讓電子病歷格式標準化,也就是配合衛福部推動的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
石崇良解釋,雖然醫院很早發展電子病歷,但許多醫療體系的格式並不相容,而要建立電子病歷交換,成功的關鍵就是每一名患者的電子病歷格式具備一致性。
因此,未來將與國際接軌,採取符合國際健康資訊交換共通的標準,讓各系統的電子病歷格式能夠相容,病歷交換的效率也能大幅提升。
縮短城鄉差距 視訊看診無障礙
視訊診療在COVID-19期間發揮了極大的功能,讓偏遠地區或無法出門看診的感染者等,可以獲得很好的醫療照護,因此,視訊診療也是健保要推動的項目之一。
不過,疫情過後,視訊診療仍有三大瓶頸需克服,包括如何刷健保卡、電子處方箋領藥及支付費用。
疫情期間讓確診者拿著健保卡拍照,並透過line傳至醫療診所,石崇良表示,「這是疫情中便民應變的做法,如何讓遠端也能讀卡、辨識患者健保身份?『虛擬健保卡』可以打破第一項瓶頸。」
其次,以虛擬健保卡看病後,仍要支付掛號費、部分負擔等費用,就必須結合現有的電子支付,能輕鬆付款。
第三項瓶頸是處方箋的取得。於疫情中衛生福利部曾試辦電子處方箋釋出,病患看診後,醫院直接將電子處方箋傳送至患者選定領藥的藥局,方便民眾領藥,因此,健保署也將擴大電子處方箋的使用範圍及便利性,解決視訊看診時的電子處方箋領藥問題。
石崇良表示,我們發現很多長者拿了慢性病處方箋後容易遺失,第一次拿藥一個月之後,第二個月的處方箋便找不到,就得重新就醫,造成就醫的浪費,也花費不少時間。
健保署研議推出電子處方箋整合醫療院所與藥局,患者只需拿健保卡或虛擬健保卡及電子處方箋到藥局就能取藥。整體來說,打破上述三大瓶頸,便能真正實現視訊診療。
「未來要打破距離隔閡,打破醫院與醫院的界線」,石崇良指出,透過多項數位與科技資訊的整合,期盼醫療走向數位升級、減碳以及去除圍牆,更重要的是,達到病人賦能與自主健康意識提升,期待透過數位轉型,促進健康照護模式的變革,智慧醫療更便利!
(衛生福利部健保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