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連續3年將台海定位是地表最危險的地方,美國老牌智庫外交關係協會(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CFR)更是連續第8年,將台海危機列為第一級風險,把台海風險與哈瑪斯與以色列衝突、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衝突,以及俄烏戰爭混為一談。台海風險論,究竟是外媒和智庫,博眼球、賺流量的工具,還是真的有一群專家在進行長期的觀測?
2022年2月24日,俄軍在邊境陳兵10萬,白俄羅斯在克里米亞進行的13萬人兵力演習,當時大部分所謂的「專家」並不認為俄國總統普丁會發動戰爭;即便北約將柱紮在西歐的美軍往東歐調動,美國總統拜登下令8500名美軍提升戰備,都無法迫使侵略者打消發動戰爭的念頭。
場景轉回台灣,十天九夜、史上最長的「漢光四十一」演習結束後,戰略威懾(Strategic deterrence)或重層嚇阻(Multi-domain Deterrence),究竟能在台海發揮多大的嚇阻力,需要更為嚴格的檢驗。
美日肯認「單一戰區」有助於降低台海風險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5月署名公告2025年的「國家國防戰略」(NDS)進度,具體貫徹川普總統所要求的「美國優先」及「以實力取得和平」的政治議程。
聲明第二段表示將優先保護美國國土安全、美國領空和邊境,以及在印太地區遏阻中國。赫格塞斯明確交代,《國家國防戰略》(NDS)的撰寫應以「暫時國防戰略指導」(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為基礎。
根據《華爾街日報》的解讀,「暫時國防戰略指導」(Interim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明確提出包括台灣在內的單一戰區集中設計(theater-specific prioritization)。
「單一戰區」納入美、日、澳、南韓、菲律賓等國;戰區範圍涵蓋朝鮮半島、東海、台海、南海、菲律賓海周。此一「超大戰區」明確劃設出台海衝突的地理空間,然而各盟友之間的「軍事合作」的困難點是什麼?假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挑起衝突,如何確保解放軍的戰爭行為可以限定在這個單一區域?
「單一戰區」指揮下,台灣海峽戰時無法被封鎖
漢光四十一演習結束後,陸上自衛隊前三星陸將、現任日本安全保障戰略研究所上席研究員小川清史指出,印太盟友之間,即便不是全部都有締結同盟條約,為了對應戰爭,依然有辦法進行軍事合作,例如目前美日韓、美日菲、美日澳分別進行軍事演習。
「單一戰區」可以抑止解放軍發動戰爭,使得解放軍更為小心不要輕啟戰端,解放軍也沒有能力把戰爭規模擴大到「單一戰區」以外的區域,因為「單一戰區的上位概念,是美國擴大核抑止能力。」
「戰爭一旦涵蓋整個『單一戰區』範圍,解放軍的戰力就會被迫分散,無法在台灣海峽阻礙一般船隻航行,」小川清史觀察。
單一戰區如遭突破,不代表解放軍可攻占台灣全境
漢光四十一演習模擬國軍實施濱海暨灘岸戰鬥,外界聚焦美軍特規版的M1A2T「艾布蘭」戰車的效用,真能強化「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的火砲攻擊能力。「艾布蘭」戰車的出現,是否表示台海的海空防衛網,已經全部失效?
對此,國防院委任副研究員揭仲分析,國軍作戰構想為,解放軍部隊接觸到台灣陸地之前,如被削弱30%戰力,就會增加登陸作戰難度;如果解放軍戰力被削弱到50%,致使北京懷疑登陸作戰難以成功;一旦削弱到60%─70%,基本上登陸作戰就會失敗。
揭仲指出,經過海上和空中戰力的削弱,「艾布蘭」戰車的作用,就是在登陸點擊退解放軍,阻止短時間內達到占領全台灣的目標。
當然,灘岸戰鬥畢竟是最後的劇本,如果美日台在台灣海峽的海空防衛網發揮作用,解放軍不會有登陸機會。
令人意外的是,就陸上自衛隊的視角而言,台美日的防衛網早就不限於台灣海峽,小川清史指出,整個作戰構想不應僅靠台灣海峽防衛,而應加強美軍部署的日本第一島鏈與菲律賓北部的防衛能力,若台灣採取持久戰,解放軍將不得不與前來馳援的美軍交戰。
他表示,屆時若中國人民解放軍未能同時間占領台灣、日本第一島鏈以及菲律賓北部,將無法有效對美軍作戰,因此一察覺到解放軍即將發動攻擊的徵兆,台灣就就應該和日本、美國、韓國、菲律賓共享情報,並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同步進入戰時防禦態勢,促使美軍儘速前來支援。
日本自衛隊緊急反擊毋須通報五角大廈
日本防衛政策已從「專守防衛」轉換為「敵基地攻擊」,自衛隊的反擊能力已經寫入法律,敵軍攻擊的源頭如果來自於海上,或是從內陸而來,自衛隊究竟如何對應?
小川清史分析,針對向日本發射飛彈的基地進行攻擊,該行為就是「自衛」,日本國防三文書中有相關規定,反擊限於「必要且最小限度」。
與外界認知不同的是,當進入交戰狀態,自衛隊的反擊,無須事先回報美方才能行動。小川清史破天荒澄清,就日本的防衛現狀而論,啟動「敵基地攻擊」,並不需要得到美國許可,根據美國的防衛指針,日本將以自我防衛為主要責任,美國則負責提供支援。為了與美軍的作戰行動保持一致,雙方會進行必要的協調,「但我們認為,在每次攻擊行動時,無需事先向美國通報或取得許可」。
「自美國購買的戰斧巡弋飛彈,日本自製的射程延伸型的12式地對艦飛彈,都將在今年開始運用。」「射程延伸型的地射於2020年代後半之後預訂擴展到艦射、空射兩種載台,」小川清史不諱言指出兩項敵機地攻擊重要武器。
台美日高層三方兵推後續效應
五角大廈可望在8月31日發表2025年的「國家國防戰略」(NDS),將是川普政府第二任最台海情勢最直接的政策指引。
近期前國防部副部長李喜明等人透過台美日高層三方兵推,找到我方應對上的問題,作為改進國防政策缺陷的重要參依據。從兵推過程也可以發現,日本退役自衛隊官員對於美軍構造的理解、對於美日安保的熟稔程度,超過一般學者或單一訊息來源。
在淡江大學日本政經研究碩士班教授蔡錫勲的策畫下,前四星空將、統合幕僚長岩﨑茂、海上自衛隊前四星幕僚長武居智久、陸上自衛隊前三星陸將渡部悅和、航空自衛隊前三星空將小野田治、陸上自衛隊前三星陸將小川清史、海上自衛隊前三星海將、潛水艦隊司令官矢野一樹,總計6位橫跨陸海空和總參謀層級,分別針對台美日防衛體系發表演說,更顯信度和周延性,是學界台美日防衛交流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