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在會議上傳達自己的想法。」「電郵中的說明不夠清楚。」「商品說明太冗長。」「客戶不想聽你的說明。」你有這樣的煩惱嗎?這不是對方的聽力或理解能力差,而是你不善於清楚說明。(本文節錄自《一流、二流、三流的表達術》一書,作者:桐生稔,以下為摘文。)
「看到數字就頭痛……」你是不是也曾有這種想法?我也很怕數字,所以我很了解這種感覺。但用數字說明能增加說服力,這也是事實。
與其說「顧客的風評很好」,不如說「問卷調查顯示82.5%的顧客認為『非常好』」,這樣更有說服力。
「相當於5個東京巨蛋大」、「我想市占率應該可以衝到10%」等等,很自然地說出數字的人,看起來就很聰明。
所以許多書籍才會再三強調要「用數字說明」。不過一流人才可不會在這裡止步,他們會「用兩個數字」。
以下就是幾個例子:
「這次實驗出現3個錯誤,占全體2%。我想這是可以接受的範圍,所以請簽字放行吧!」
3個錯誤這個數字,因為有全體2%的襯托,才能讓人判斷是好是壞。
「本年度的營收目標達成率為102%。然而與去年度相比,達成率為98%。這是因為……」
經營者通常很在意和去年度比較的結果,因為他們看重成長更甚於單純的營收。因此必須有本年度和去年度的兩個數字。
像這樣用數字說明時,再加入一個可以當成基準的數字。這麼一來,你的說明就更容易讓人了解了。
或許有人擔心,「我本來就很怕數字了,還叫我要用兩個……」
不過用數字表現的能力,其實可以熟能生巧。
比方說假設電視新聞報導「這次民調結果顯示65%的人反對」,那這個數字的基準數字呢?
對,就是母數。到底問卷總共發給多少人?100人還是10000人?這會影響問卷的可信度。
食品常會標示營養成分數字。某超商有一項商品標示著「冷凍地瓜100公克/160大卡」。但仔細一看,這項商品的重量為160公克,也就相當於256大卡。可知它的熱量為飯糰的1.3倍。
不要只看一個數字,而是加入另一個數字再做判斷。持續這樣練習,自然就會愈來愈熟悉日常隨處可見的數字。
我來做個整理。
用數字說明時,必須再加入一個可當成基準的數字,兩個一組為標準組合。只要能用數字溝通,你的說明能力一定會有突飛猛進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