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讓每個人不虛此行

刁明芳、林美姿、宋繐瑢
user

刁明芳、林美姿、宋繐瑢

2005-03-31

瀏覽數 21,200+

讓每個人不虛此行
 

本文出自 2005 / 3月號雜誌 第225期遠見雜誌

Q:你到中信銀將近兩年了,覺得值不值得?

A:回頭來看,我覺得選這條路是對的,收穫很多。對自己、對本地企業都有更多的瞭解。假如今天我還在外商公司,是不會瞭解這麼多事的。

舞台也比較大,以前在外銀只有執行,但現在要制定政策,比較能體會其間深奧,每項決定的前後因素及影響,如果不走這趟,是不會知道的。

我個人也改變很多。在外商做事,與人相處比較不拘小節,但在這裡,與人的互動要更準確,也讓自己發現本身更多的缺點,像脾氣急躁。

Q:政府有意延攬你的消息一直不斷,你又有「愛國銀行家」封號,有考慮過公職嗎?

A:我都不知道這個稱號是從哪裡來的。我並沒有比其他銀行的總經理表現得更愛國。

很多年輕朋友常問我,如何規劃人生。我都說不要問我,我會誤導你們,因為我是個沒有計畫的人。當初出國念書,本來想念新聞,後來考慮到要留在美國發展,才改念企管,也沒想過會進入銀行。

基本上我崇尚「簡單的人生觀」,不太去想明天,只求把今天的事做好,「party在開時,好好enjoy就是了。」

我希望自己會是個對社會有用,朋友較多的人,以前覺得自己可以幫政府一點忙,不過現在金管會做得有聲有色,已經不需要了。

Q:中信銀去年破紀錄拿下三十個國內外獎項,表現優異的原因何在?

A:以往我們一年最多拿十多個獎,去年創紀錄,但我們不太提。如果你用這個理由去跟客戶談生意,客戶是不理會的。而且「負擔滿重的」,去年得三十個,那今年怎麼辦?

綜合來看,三十個獎項中,有近二十個都是產品項目,包括外匯交易、現金管理等,幾乎每個產品都得獎,可以說是全面性的產品品質提升,這是很大的肯定。

同仁在研發產品時,我常請他們給我三個具體的理由,為何我們的產品比較好,說得出,產品就可以賣。

這幾年我們比較重視給客戶的「牛肉」。例如客戶想向銀行借錢,錢每家都有,要比的是服務 (service)、解決方案 (solution),我覺得中信銀的產品能力是有進步的。

另外,資產品質也改善不少。目前廣義逾放比率(NPL)已在2%以下,壞帳覆蓋率高達80%(意指資產透明度高)。去年還完成兩項合併案,2004年年初先完成與萬通銀行的電腦整合,3月接著完成人員調度,11月合併鳳山信用合作社,年底完成作業,等於一年內完成兩宗合併案。而且合併萬通已展現綜效,在整合上,我們的效率是很高的。

只是在合併萬通銀行的過程中,我們失去一千人,是有些多,如果我們能把細節做得更好,應該是要留住一千人。

給員工一個划算的交易

Q:除了購併增加人員外,去年中信銀也大舉招才,你在人才訓練和融合上有哪些作法?

A:中信銀一向重視教育訓練,去年重新啟動儲備幹部培訓計畫(MA),甚至到海外徵才,主要是預期未來戰場會擴大,有必要提前培養基層幹部。事實上,現在MA中有三分之一是由內部轉進,也是提供內部員工快速晉升的管道,讓同仁有比較多的歷練機會。

前陣子我們實施高階經理人輪調,主要目的也是融合,把新進來的經理人與原有同仁打散。調動基層人員對業務影響太大,所以調動高階主管,是融合新文化最快速的方法。

「問題就在前三排」,一家公司的風格是由leaders的行為在主導,問題都不是同仁,他們是看領導怎麼做。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2003年底我剛加入中信金控不久,羅聯福(中信銀副董事長)要我寫出我觀察的中信銀特色,我寫了十點,結果與中信金人事部所定的企業文化基調幾乎差不多。這意味中信銀的風格相當清楚,這是推動團隊與企業文化融合時的關鍵。

Q:許多人認為你帶領團隊很有「大哥風範」,你如何讓團隊願意跟隨你?

A:「希望每個人都有不虛此行」的感覺,是我對同仁的責任。彼此之間是否有深刻的感情並不重要,而是你要給他一個划算的交易(deal)。

員工其實很簡單,就是想多賺點錢,學到東西,待在與有榮焉的機構,每天坐在那裡,覺得未來有希望——這是你要給他的。不能期待每個人會受到你的魅力感召,沒有這種事!若能給同事最好的deal,他為何不幫你做事呢?相對地,不適合的人也得換掉,因為銀行也要有個划算的deal。

我覺得表現不佳的員工多半是運氣不好,因為主管沒時間講或只含蓄地表達他的缺點。我鼓勵坦誠地溝通,以往每年打考績時,主管對員工的評語都是好的,去年我要求寫一些有待改進的事,但效果不好,今年我將要求只寫壞的。人家講你一個不好,比講一個好,可能有意義一百倍,這樣才會知道自己的弱點。不知道自己的強處無所謂,不知道自己的弱點,差別就很大。我們希望可以鼓勵這樣的文化,我也希望自己是這樣的一個人,永遠直話直說,坦誠相告。

不要因事小而不為。每天盡一份力量,做一點,做久了就差很遠了。

組織是一種skill,領導一個團隊,就是要透過組織,讓每個人把他最好的一面發揮出來,把長處露在外面,短處互相掩蓋,做出最完美的展現。

以前我在花旗交易室時,每年1月業績都得從零開始,每年銀行都要求業績要成長更多,我本來覺得不甚合理。有天突然有了新的領悟。

交易室裡若有五十人,每一年過去,團隊就增加五十年的經驗,這是很寶貴的資產。若這五十人都是努力向上,且是學習能力高的人,增加的經驗會再好上兩、三倍;如果將每個人再放在不同的方位,就得到五十個各式各樣、不重複的經驗,每年的成長就不得了。

如果組織是一層疊一層,全部只靠底下最資淺的人學習,靠這一個人打水來喝,就會變成一個貧乏的組織;相對地,如果組織是開放式的,這個團隊的學習將是五花八門,這就是成長的動力。

Q:今年經濟情勢可能走緩,你如何看待銀行的成長目標和市場的競爭?

A:今年經濟將呈現穩定成長的基調,但金融業的競爭會更加劇烈,因為供給面增加很多,包括「有意義的競爭對手」增加很多。在兩年前,大家會說,只有四、五家會是最後的生存者,但現在看來,會覺得至少有十家。

去年發生變化的,不是前面主要幾家金控,而是新光金控上來了,玉山金控也買了高雄企銀。而本地銀行的台灣銀行、華南銀行等也都活過來了,有意義的競爭者變得很多,所以整體來看,金融業今年要有面對一場苦戰的打算。

今年我們對成長的期待小了一點,基調是守住基本面,給客戶解決問題的一流能力,成為最專業、最值得信任的銀行,包括道德操守,能為客戶保守商業機密,不會濫用客戶資訊,並給客戶一個「能夠感動」的服務品質。

就是做這些簡單的事情,不用談太多策略,把簡單的事做好就好。對中信銀而言,今年就是把基本功做好,若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深耕」。

Q:政府宣示國內十四家金控要縮減為七家,你認為這項政策會對金融業產生何種影響?

A:台灣屬於半公器的產業,包括銀行、媒體、大學都過多,這些產業的品質似乎都可以討價還價,適者生存法則並不清楚。大家直覺台灣的銀行應該減少,但問題是怎麼做,這點非常難。

以「胡蘿蔔與棍子」為例,棍子一定是退場機制,重點是如何讓退場機制發揮。今年金融重建基金(RTC)功成身退,可能就是一個重要的退場機制。未來政府只要催生一兩個大的合併deal,主導「造景」(landscape),其他人為了勢均力敵,就會跟著開始跑,這就是所謂的「觸媒劑」,若觸媒劑下得準,後面自然會開始產生化學反應。

我認為,今年一定會看到幾個購併大案,如第一金控、彰化銀行等都是大案子,一旦發生,將造成很大的影響力。

Q:你評估哪七家最後會勝出?中信金控要如何達到領導性金融機構(National Champion)的目標?

A:我常以「環法自由車賽」來形容這場競爭。選手在每一站都要跑得不錯,不見得每站都要跑贏,但大致上每站要跑出一個水準。在自由車賽中,跑在領先group的,並不一定要跑第一。單跑領先的最後不見得會贏,因為他跑在最前面,風阻比較大。重點是要跑在領先的集團裡,我們現在就在領先的group裡。

合併對象可遇不可求,銀行重要是做對客戶有意義的事、對股東有交代,否則銀行大有什麼用。(宋繐瑢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