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建國中學能建國?

宋秉忠
user

宋秉忠

2005-02-23

瀏覽數 18,550+

建國中學能建國?
 

本文出自 2005 / 2月號雜誌 第224期遠見雜誌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和台北市長馬英九都曾經提到,在新竹中學和在建國中學所受的教育,對於他們日後發展影響深遠。

高中階段是人身心成熟的關鍵時期,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認為,在這個階段把優秀學生集中教育,利用同儕的競爭壓力,可以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教育成效,對國家社會有利。

洪蘭曾於1986年到安徽科技大學教「少年先修班」,這一百名學生是從大陸一百萬名高中生中選出的,程度非常好,「幾乎是一點就通,」他們大學畢業後,幾乎都出國深造,成為大陸科技發展的接班人。

相形之下,隨著民主化,台灣高中教育的政策重心也由過去的精英化轉向均質化,現在的國中畢業生想繼續升學,百分之百有學校可以念。

建國中學校長吳武雄直指,十年教改,大家重視多元入學管道,忽略精英教育其實也是多元教育的一環。

曾經草擬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的吳武雄質疑,「教育主管單位有多少經費是用在高中社區化上?又有多少是用在資優教育上?」

以教育部2004年度的預算編列為例,「推動綜合高中和高中職社區化」經費達4億2727.2萬元,而「加強推展資優教育」經費2053.2萬元,連個零頭都不到。

教育主管機關為推動高中社區化,對於被納入專案補助的學校一年約有100萬到200萬元的補助,甚至有時候還提供就近入學的學生一年1萬元的高額獎助金。

成立只有十五年、北市社區化高中重點學校松山高中,近年來的錄取分數排名一直坐四望三,就是因為擁有令人稱羨的軟硬體設施。例如,松高有將近四十間的專科教室,足敷學生所有實驗課所需,活動中心有溫水游泳池,而且全校老師平均年齡只有四十多歲。

反觀空有「明星高中」之名,剛慶祝完一百零六周年校慶的建中,至今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只有十一間。

明星學校消失中

對於精英教育被忽視的質疑,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長李然堯回應說,追求卓越和機會均等是各國教育普遍面臨的兩難問題。不過,根據歷次的意見調查,台灣目前主流意見主張教育均等,反對增加對精英學校的補助。

事實上,大陸偏重精英教育也已經產生了副作用。

李然堯表示,中國的大學花得起大錢請諾貝爾獎得主給學生上課,但是許多小學卻是窮得必須在茅草屋裡上課;中國義務教育號稱九年,但許多地方政府實際提供的教育年限不到五年。

除了政策的轉向,聯考的廢除、系統銜接的不足,都是台灣精英教育弱化的關鍵。

過去高中聯考滿分七百分,現在基測滿分三百分,每一分所涵蓋的學科程度比以前廣泛,學生應考時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與建中等第一志願學校擦身而過。松山高中校長林石得笑說,基測造成校際分數線模糊,松高因此「撿到幾個建中生」。

但即使能夠進入建中、北一女,這些明星學校一樣沒有針對精英的特殊教育方法。

外國的高中生一學期只上五、六門學科,台灣高中生要上十五、十六科;外國高中生下午三點半放學,台灣高中生是朝八晚五;外國高中選修課琳瑯滿目,台灣高中必修課五花八門。

吳武雄說,台灣高中生要做的日常功課,建中一樣也不能少。有位奧林匹亞數理競賽金牌得主,而且已獲台大電機系入學允許的建中同學,「照樣要到校上課,即使(來學校)是睡覺,他也要到學校睡覺,」吳武雄無奈地表示。

美國資優教育則有一整套系統,只要通過鑑定,隨時可以跳級升學,因此,才有十二歲念大學的例子。

大陸的重點高中如北大附設中學、清華大學附設中學等,資優班學生高三就可以到大學修課,高中課程兩年就可以修完,比台灣還要靈活。

對於台灣高中精英教育的爭論,美國的反省歷程非常值得參考。

美國人道主義者曼恩(Horace Mann)曾說過:公立學校是「全面的平等促進者」,「是機會的台階」。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受到曼恩的影響,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就致力讓所有人能進公立高中,以縮小一般人與私校精英分子間的差距。

美國青少年高中畢業的比例由二十世紀初的6.4%,上升到1930年的25%,1950年更突破90%,比台灣早了將近半個世紀。但是在高中教育普及的同時,美國也發現高中生程度在下降,1950年代,十個美國高中生裡有四人拿不到文憑。

反精英危及美國安全

冷戰時期,採精英教育的蘇聯對採普及教育的美國,將產生國安威脅的顧慮,在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後引爆。美國輿論認為,美蘇之間有腦溝(brain gap),聯邦政府在「危機中的國家」報告裡,大肆抨擊了盛行已久的均等教育制度。報告指出,「如果一個不友善的外國勢力,試圖在美國施行水準不高的教育制度,我們大可視為戰爭行為。」

當時,美國的高中都是學區制的綜合高中,但自1970年代開始,各州的大都市地區普遍出現具有學校特色及允許跨學區就讀的「磁性學校」(magnet school),台灣移民最熟知的加州維尼中學就在這個時期成立。

在磁性學校的課程,除了讀、寫、算,還有特殊專長學科,如音樂、戲劇、電腦、科學及視覺藝術等。

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發現,磁性學校學生大學升學率,遠高於一般綜合高中,這是因為磁性學校的家長具有強烈的參與感,經常協助指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念;磁性學校教職員也有這種特別的優越感。

美國聯邦政府還訂立「國防教育法案」,接管州政府對高中教育的控制權,加強科學、數學、外語教學,此後還有針對學生統一性的全國考試。

小布希總統2000年當選後,更進一步實施「一個兒童也不落後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透過全國統一的測驗,如果某校學生連續兩年沒有改進,家長可以將孩子轉校。

即便如此,美國近百年來忽略精英教育的弊病,依然無法根治。

2002年全美教育發展評估報告發現:美國高中畢業生,十個人當中,至少有八個人會有一科基本科學測驗沒通過;63%不會四年級簡單乘法(例如,郵寄一個包裹,依重量計算郵資);十個人裡面有九個即使用計算機,也算不出存款的利息;數十萬大學生必須補修初中程度的數學。由於高中生整體素質下降,美國本地的大學生主修數學、科學、工程等科系者已經愈來愈少。

日韓的教訓

日、韓實施的高中均質化政策,也同樣造成整體成績下降的問題。南韓於1973年公布「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方案」,以抽籤的方式決定就讀學校,抑制了學生湧向大都市明星學校就讀,但1980年後就不再擴大實施,原因之一就是精英學校喪失。

雖然曾接受教育部委託、研擬高中社區化政策,但師大教育系教授楊思偉一向主張,高中精英教育應該保存,他的主張是根據日本的經驗而來。

二十多年來,日本高中入學採中學區,例如東京分十個學區,聯考前先填志願,而且一人只能填一個學校。這項政策的用意是要學生先自我選擇,其次就是強化老師在輔導學生選校上的作用。

但是學區制推行後,原來明星公立高中的精英教育瓦解。優秀學生轉讀私立高中,導致公立高中大學升學率全部向下掉,私立高中的升學率則往上升。過去幾乎是公立高中生天下的東京大學,現在有一半的學生來自私立高中。

精英教育不能投票決定

楊思偉指出,日本的精英教育可以由私立高中承繼下去,但台灣的私立高中資源普遍不及公立高中,一旦公立高中的學生程度被拉平,誰來擔起精英教育的重擔。

以「台北二一」一片獲得亞太影展最佳影片的導演楊順清表示,他對於電影的愛好是在建中參加社團時養成的,同儕的影響真的大於老師和設備。 他認為,文明走向是由少數人決定,精英教育絕對影響文明走向,不能用民主決定。

建中校友會董事王嘯虎的孩子也就讀建中。他認為,高中是人格成形的階段,國中可以均質化教育,高中不應該。「美國一些飯店負責開門的小弟,十六歲是開門的,六十歲也還是開門的,」王嘯虎說。

目前擔任恆豐集團董事長顧問的王嘯虎指出,精英的產值絕對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精英的領導是會改變組織的,抹滅精英只會降低整個社會的程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