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確診者人數已破萬,其中約18.5%是嚴重肺炎或急性呼吸窘迫,而60歲以上的長者們,更有35.8%是重症。每一條寶貴性命,都是由醫護戰神們來守護,但我們是否給予足夠資源讓醫護無後顧之憂?
根據統計,台灣5月中到6月初疫情高峰期,約45%死亡患者是確診當天死亡或確診三天內就死亡,換言之,許多人在離世前都不知道自己染疫。搶救寶貴性命,或許可以從靠快篩,找出更多隱形確診者。
疫情遍地開花,台灣何以至此?在「抗疫三大支柱」——篩檢、收治、疫苗的三大防控作為之中,台灣有哪些做了、但沒做到位?還有哪些疑慮和選擇,需要全民了解,並深思決定的?再藉由國外1年半「平行時空」的抗疫教訓及經驗中,預測台灣下一階段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有哪些?應該如何預作防範?《遠見雜誌》自5月28日起,一連舉辦6場「疫情追追追」Clubhouse系列,合計邀請大約20位醫界、公衛專家、企業高層及意見領袖,針對疫情釋疑火線話題,深度剖析關鍵防疫作為,以及台灣的未來。
台灣疫情看似趨緩,卻迎來下一個挑戰,「無症狀感染者」已成防疫死角,政府必須加以正視,協助地方盡快找到社區隱形傳播者,否則很難「清零」。
去年台灣是防疫優等生,如今確診者致死率卻超過4%。台灣防疫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遠見盤點五大漏洞,盼政府記取教訓,才有辦法對抗傳播力更強的印度變異株Delta。
台灣疫情持續延燒,全國都升級到三級警戒,對於台灣各大企業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企業主、大老闆們究竟如何看待此波疫情?不少企業紛紛公開喊話,對員工打氣,也提出企業的抗疫戰略。《遠見》整理一系列大老闆的抗疫宣言,從中勾勒疫後產業趨勢。
龜兔賽跑,是《伊索寓言》中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自古希臘時期流傳至今,除了經常借諷時弊外,更有如醍醐灌頂,總給人帶來深遠的啟示。而這對於在全球抗疫榜單中,曾立下優越名次,目前卻被困在疫情,使得抗疫排名一一被他國超越、排擠的台灣來說,更是一記殘酷的當頭棒喝。
逐年攀升的夏季尖峰負載,讓缺電夢魘籠罩全台。只是,為2%尖峰負載的備用容量,蓋大電廠真的是唯一解方嗎?事實上,以儲能、智慧電網、分散能源打造的虛擬電廠,已是能源管理新顯學。
企業對綠能需求迫切,吸引業者爭搶商機。設備租賃的老字號中租集團也跨界布局,進軍太陽能光電產業,甚至擊敗外資、模組等競爭對手,躍居台灣光電龍頭。
今年4月,總統蔡英文終於跟進喊出2050年零碳目標,但相關政策路徑仍付之闕如。連產業急需的綠電,也頻遭逆風,該如何追上進度?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新冠疫情警戒期間,宅居簡出,努力的思索了這句流傳超過2500年,記載在易經42卦裡的古話。
5月13日,是台灣人不會忘記的一天。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到今年7月剛滿35週年。對一個正在經濟起飛與民主起步的台灣,這真是政經轉變、兩岸關係、地緣政治等,風起雲湧的關鍵年代。本系列即在評述此一期間的四位總統,他們對國家認同、政策選擇、廉能政治等等的言行,對台灣產生了重大的影響。1988年元月經國先生過世,加快了民主步伐及總統直選。
5月中,疫情在台蔓延,正當同業因遠距辦公焦頭爛額,鴻海卻早已提前演練,讓董座在家就能跨國簽約,同時,更火速在土城總部建置快篩站。《遠見》獨家專訪鴻海團隊,揭密鴻海在疫情下快速應變的祕訣。
本土單日確診數在連日雙位數確診後,近兩日又上升至破百例確診;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雖這兩天確診案例微幅上升,但整體趨勢仍持續往下,但防疫行動仍要維持。近期本刊採訪多家企業領導者,與讀者分享他們的防疫行動與策略;本文則請台灣百和副總經理葉桂珠、與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分享自家組織中的「應變力」。
餐飲業因疫情業績低迷之際,專營雲端廚房的Just Kitchen,幫眾多餐飲品牌「代工製造」外送點單的料理,卻頻頻創出亮眼成績、快速展店,更在兩個月內在三國上市,怎麼辦到的?
台積電(2330)擬無條件捐贈500萬劑新冠疫苗給政府,但整個過程出現「兩個不尋常」,包括由董事長劉德音主導,並未循過往與社會公益有關的事件都由旗下基金會出面的慣例,同時,台積電對此事異常低調,甚至連董事會有該議案也並未公告,引起外界聯想有商業或其他策略性考量,甚至是以「護國神山」之姿,代表台灣對外「用晶片換疫苗」的聲浪出現。
台灣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公布的本土案例都上百例,甚至連全國都升級到三級警戒,對於台灣各大企業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企業主、大老闆們究竟如何看待此波疫情?不少企業紛紛公開喊話,對員工打氣,也提出企業的抗疫戰略。《遠見》整理一系列大老闆的抗疫宣言,從中勾勒疫後產業趨勢。
編按:本文作者為「智邦科技」產品暨營銷運籌中心資深副總李訓德。過去兩週,智邦科技傳出員工確診,本文是李訓德在智邦竹南廠指揮抗疫的第一手告白。原分享於智邦內部,但徵得作者同意轉載,分享智邦團隊一路跌撞所得的企業抗疫心得。
15日,全國工業總會發布「國內本土新冠疫情對產業影響調查」,顯示出業者對此波疫情下,製造業面臨「新五缺」:缺料、缺櫃、缺工、缺疫苗、缺紓困補助,依然戒慎恐懼……
國內武漢肺炎疫情嚴峻,台大等公立醫院卡在採購流程,無時購買救命神器,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藝人賈永婕得知後向企業界求助,募得252台火速送予前線醫護。
病毒無情!新冠肺炎在國內已奪走超過300條寶貴生命。6月10日凌晨,雄獅集團欣傳媒資深總監林芳怡驚傳染疫驟逝,令人震驚與不捨。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於第一時間在臉書悼念好友,他心痛po文,自己最喜歡看林芳怡分享建築和室內設計的內容,她永遠是心情愉悅地和建築人互動、帶團、辦活動,是大家最喜歡的林老師。雄獅旅遊集團大家長、董事長王文傑哀慟地發信給全體員工,悼念這位優秀同仁,並希望同仁們都能堅強地好好生活,勇敢面對疫情挑戰。
5月中旬突然在台灣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瞬間戳破了台灣社會以為疫情早已遠離的快樂泡泡,現在全國的三級警戒已延長至6月28日,除了民眾日常生活大受衝擊外,更考驗著企業的危機處理和應變能力,尤其是過去經營績效卓著的企業,更是動見觀瞻。本刊走訪多位2020年名列《哈佛商業評論》繁體中文版「台灣CEO 100強」的企業家,看看他們如何抗疫?
樂尼尼9日在臉書粉絲頁張貼聲明稿,宣布因為疫情衝擊百業蕭條,再加上股東蔡金峯涉掏空公司,於6月1日忍痛結束營業,旗下三品牌14家門市全數歇業。
台灣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公布的本土案例都破百例,甚至全國升級到三級警戒,對於台灣各大企業來說,都是嚴峻的挑戰。究竟,企業主、大老闆們如何看待此波疫情?不少企業紛紛公開喊話,對員工打氣,也提出企業的抗疫戰略。《遠見》整理一系列大老闆的抗疫宣言,從中勾勒疫後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