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作錦的「民主焦慮」要做歐美社會的政治領袖,必須要告訴選民如何應對當前21世紀的三大挑戰:科技衝擊、氣候變遷、核武威脅。川普以保護主義、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北韓金正恩核武談判為對策。在全球注視的美中貿易對抗中,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預言「兩強爭霸終必一戰」的可能,變成了
春節中除了與家人、親友聚會,最不能少的事就是讀幾本好書。自己一生是最幸運的書生──為書而生。因此推薦好書,從不膽怯,更不怕別人譏笑在圖利自己。「天下文化」哪有能力出盡天下好書?書要自己讀,那是你自己的責任;好書要推薦,那是每個讀書人的責任。正如台灣經濟起飛年代,財經功臣李國鼎先生說過的:「我們負責經
如果「君子」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遺囑,那麼「王道」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實踐。(一)台灣變成無能為力的旁觀者國際情勢陷入了二次大戰70年後前所未有的緊張與混亂。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前全球混亂、全球地震的中心竟是在華府的白宮。一世紀以來的美國,一直被認為是世界秩序與和平捍衛者,在川普於2017年1月出任美國總
2018年12月22日在清華大學校園中舉辦了「沈君山校長追思會」。這真是歷年來參加過的最完美感人的。這要歸功於賀陳校長的領導,李家維教授的主持,藍維天教授的吟唱,音樂系同學的精采演出及貴賓們的致詞,君山愛清華,清華師生也愛他。會中我讀了八行短句(見邊欄),紀念我們40多年的相識及1990年代初,一起
賴院長宣稱自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面對「務實新世代」崛起,他及蔡總統將如何調適?過去30年當台灣民主政治陷入政黨對立及意識型態深淵,難以自拔時,2018年11月的台灣縣市長選舉結束後,12月上旬《遠見雜誌》的「2019民心動向大調查」,出現了令人鼓舞的新趨向。這就是18~29歲的「務實新世代」所擁
(一)「不能再分藍綠」台灣民主選舉,居然出現了韓國瑜這樣一位草根性的群眾領袖。我要稱他為「衝經濟」的「平民英雄」。●別人衝政治,他衝經濟;別人做權貴,他做平民。●「衝經濟」就是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他的言行、衣著、語言,散布著「平民英雄」的特質:正直、擔當、勤奮、誠信、包容。●他是以「愛
面對謊言不斷的美國總統,以及中國大陸的快速竄升,兩邊差距已愈來愈大,台灣不可能要想倚靠「完全靠不住」的川普。接受《彭博》專訪時被問到川普是否會出賣台灣,柯P回答「當然」。(一)「驕必敗」的例證一個國家已經是強國還不夠,要做第一強國;一個人已經是巨富還不夠,要做首富。野心之大,人心之貪,正是世界動盪、
沈君山教授(1932~2018)是一位跨世紀、跨領域、跨地域的學者與公共知識份子。在1994~1997年間擔任清華大學校長。這篇短文敘述我在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中的講話,傳播他博學多才的一面。(一)專業內要內行,專業外不外行2012年6月應清大陳力俊校長之邀去畢業典禮講話。內心最大的願望是:想借這個機會
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在2007年第三度嚴重中風後失去意識,從此臥病在床,2018年9月12日上午因病逝於新竹馬偕醫院,享壽87歲。沈君山在政壇有「四大公子」的美譽,曾任《遠見雜誌》首席顧問多年,同時是橋牌國手、圍棋高段、知名作家,不僅是科學家,也擔任過行政院政務委員。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
(一)Clarity is Power近年來引領世界思潮的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先後寫了三本震撼性的書:《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及《21世紀的21堂課》。仰慕這位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執教的年輕學者(42歲)的讀者,包括了歐巴馬、比爾蓋茲、祖克柏、康納曼。當海峽兩岸的
7月13日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談話時指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和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是相容而不相排斥的。」兩岸的交流與和平不要讓川普攪局。美學者任雪麗(Shelley Rigger)日前憂慮地評論:陸美賽局中,此刻台灣已被美國政府納入抗中籌碼或被拋棄的雙重風險中。(一)民
(一)經濟觀念59年前(1959年),一個23歲的青年,幸運地有機會去美國主修經濟發展。研讀過程中,最大的驚喜來自「新觀念」的衝擊,這對一個來自落後年代的台灣學生,是多麼地新奇。我興奮地在美國教室中發現:(1)愛用國貨不一定愛國。(2)關稅保護看來必要,但常常兩敗俱傷。(3)效廉比公平更能改善現狀。
自己是一生幸運的「書生」。書提供了「生計」、豐富了「生活」、擴散了「生命」。一生只做一件事:傳播進步觀念。1982年台北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1989年北京出版了《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30年後的今年5月在上海金山,即以此書名為講話主題。──附識(一)現代人的境界人的一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
進政府部門,常喻為進廚房,要耐熱。本文指出:比對付「熱度」更重要的是「氣度」與「速度」。(一)「官不聊生」、「民不聊生」當人才不肯進政府大(窄)門時,這個社會註定了長期衰落。20年來的台灣正就是這個不幸的實例。在陳水扁和馬英九總統任內,八年之間各換了六個行政院長,平均「作客」時間一年四個月,這就反映
(一)從教書人到大企業家半世紀前(1964),剛讀完書的一個28歲年輕人,選擇了去威斯康辛州立大學教書。五年前來到美國,從一個研究生被孕育成了助理教授,內心對開放社會中的學習環境充滿了敬意。初秋,帶了一家四口(妻子與三歲兒子及一歲女兒),從密西根州立大學的東蘭辛,開了一夜二天的車,到達威州西邊的河城
(一)獨立獨行,追求成就感年輕一代普遍地把太多時間花在滑手機上,把太少時間放在安靜地閱讀上。因此,胡適之、傅斯年、蔣夢麟……都變成了陌生人。對台灣經濟發展的功臣:嚴家淦、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也幾乎是一無所知。這本書的作者張孝威,近40年來在台灣的金融、高科技、電信及電視媒體等領域屢戰屢勝
(一)經國先生三個民調都是第一經國先生喜歡輕車簡服,東看西走,上山下海,探訪民隱。 ●走到市井小民的菜市場,感受到生活改善的迫切。●出現青年群眾的現場,警覺民主浪潮勢不可擋。●與各階層接觸交談時,體悟到民眾擁有蓄勢待發的生命力,及內心深處的要求。經國先生審察時勢,以「今日不做,明日會後悔」
沒有自信的個人,在人潮裡消失;沒有尊嚴的國家,在國際舞台上失蹤;有能力就有自信,有實力就有尊嚴。(一)相信自己的爭氣1961年1月在美國電視上聽到甘迺迪總統就職演講詞中的名言:「Ask not what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
(一)人生之旅當MIT經濟系教授Robert Solow退休後獲得諾貝爾獎時,他的夫人講了一句名言:「只要活得久,美好的事就會不斷發生。」自己已逾退休年齡,還是樂在工作,與我們近300位知識工作者朝夕努力,傳播觀念,為社會進步盡一些心力,使我終身幸運。貫穿自己「一生」的信念是「讀書」與「教書」,不是
(一)當前既少君子,也少大企業家2017年秋天,大多數國家的政治領袖都陷入政策的無力感中;人民則陷入生活的沉悶之中。在台北,11月舉辦的「2017第15屆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的時刻,我們提出「君子企業家」,是在鼓舞追求社會文明的民間企業家展現生命的典範,以及價值的標竿。過去半世紀來,台灣從貧窮逐漸進
第一次借用這個專欄的篇幅,轉載一本好書的序言:余秋雨先生新著《泥步修行》的天下文化版「自序」。這篇文化上、思路上與行為上具有開拓性的大文章,值得華文世界讀者深思細讀;它是當代文學巨匠的代表作之一。(一)「老年如詩般的年代」幼少年時在南京及台北經歷了中日抗戰及國民政府的撤退,但動亂中從未輟學。大學畢業
(一)產生了「五個必然」自從40年前在《聯合報》發表〈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一文後,兩岸顯著的對比就更容易看清:大陸在改革開放中快速崛起,台灣在白吃午餐與內鬥討好中逐漸衰落。自從1996年台灣直選總統以來,最大的白吃午餐討好者與製造者,就是參選的政治人物與競選政見。選民在討好聲中模糊了判斷與是非,忘記
兩本帳 經濟成長的最終目的不僅是不斷地提高每人所得;而是更要使人民生活得有品質、有尊嚴;因此,才能活得快樂、活得幸福。二十多年前我就提倡過「企業要有兩本帳」。兩本帳不是一本是對付稅務機關的假帳;一本是記載業務的真帳。我提倡的兩本帳,一本是個人收支的小帳,另一本是社會收支的大帳:記載「取之於
「這是本正能量的書!它在用我最真實的故事,告訴大家如何面對『老、病、死』,還有『愛』!」——瓊瑤(一)40年前初見瓊瑤1977年暑假在台北,沈君山教授約了我去瓊瑤家喝下午茶。君山既有物理學家的學問,也有才子的瀟灑;學術界、政壇、文創圈都有他很多好友與仰慕者。在雅緻的客廳中,初見瓊瑤,「美麗、優雅、飄
(一)面對科技劇變 廣受尊敬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終於在6月21~22日來到了台北做公開演講。七年前他接受馬總統邀請在總統府演講,暢論能源發展的選擇及影響,熱情地稱讚台灣:「你們沒有油井,但有腦礦,開發你們的腦力,會產生更大的生產力。」這次演講他
(一)最關心的三個地方 自己的一生剛好一半在大陸與台灣,另一半在美國中西部。大陸13年的童年淹沒在中日抗戰的烽火中;台灣10年則在清寒的眷村環境中磨練自己。40年在美國校園中的讀書與教書,那是自由、民主、開放串連成天堂般的歲月。戰亂使我渴望和平,兩岸絕不能兵戎相見;開放使我渴望中國不再貧窮,台
(一)走出舒適圈近年來拿了中華民國護照,可以進出一百多個國家,不需事先簽證,這是難以置信的奢侈。1971年,在美國教書時,受邀到哥本哈根短期教研。一家四口,二個孩子在美國出生,通行無阻;我與妻子拿了中華民國護照,路經英、法、德等西歐各國,沒有一國不需要花一、二週才能辦好簽證,需要填各種表格,準備好機
(一)美國前國防部長裴利的直言 美國柯林頓總統任內的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J. Perry)3月下旬訪台。1996年台海危機時,就是他在任內派遣二組航空母艦穿越台灣海峽,展示美方對台灣安全的重視。3月23日他與我們領導階層會談後表示:兩岸的對抗情勢比他沒見面前要樂觀些。裴利直言,要我告訴台
(一)「老」的刻板印象 台灣社會只要討論到人口老化,立刻的聯想是政府更有責任來照顧、補助、津貼那些老人。這種天經地義的想法,符合倫理,也與需要幫助老人的事實相近,沒有人會或者敢反對。如果這是北歐社會,從年輕時就繳較高的稅及年金,到了晚年政府提供一切應有的照顧,那是對稱的、公平的、理所當然的。我們的
在去年總統大選投票前,我寫過這幾段話:哪位參選人有本領,(1)在不接受「九二共識」下,兩岸能持續穩定交流?(2)在不增加稅收下,在不推動使用者付費下,提供更多社會福利?(3)在不痛下決心、六親不認下,國會可以改革,媒體可以回歸正道,政商勾結可以減少?問三位參選人三個基本問題:你要用什麼方法及策略保證